卷首语
【画面:1970 年 4 月 16 日的通信主控站,“发射” 二字繁体 28 画的笔画轨迹在屏幕上转化为 28 位密钥序列,7 秒的指令传输时间线与 1968 年核爆指令标准完全重叠,28.256 兆赫的遥测频率与 信箱编号形成 1:100 缩放对应,三者误差均≤0.1。数据流动画显示:28 位密钥 =“发射” 繁体笔画数 ×1 位 / 画,7 秒传输 = 核爆指令标准时长 ×1:1 复刻,28.256 兆赫 = 信箱编号 ÷1000 缩放系数,闭环验证成功率 100%。字幕浮现:当 28 画的指令在 7 秒内完成加密传输,28.256 兆赫的电波载着遥测数据形成闭环 —— 发射日的成功不是孤立事件,是 “铁塔 - 马兰” 密码体系跨越三年的最终落地。】
【镜头:陈恒的手指在指令加密面板上按出 “发射” 二字,0.98 毫米的指尖力度在按键上留下均匀压痕,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 比例。频率计指针稳定在 28.256 兆赫,与 1969 年 9 月对接频率形成 1:10 比例关联,计时器的 “7 秒” 数字与核爆指令时间刻度完全对齐。】
1970 年 4 月 16 日清晨 5 时 30 分,发射场的探照灯穿透晨雾,通信主控站的温度表显示 25℃,湿度 52%,各项环境参数均稳定在加密系统最佳工作区间。陈恒站在主控台前,指尖的老茧在指令发送键上轻轻摩挲,台面上摊开的 1968 年核爆指令传输规范已被翻得卷边,“7 秒传输时长” 的红笔标注旁,新添的 “28 画→28 位密钥” 公式墨迹未干,与 1969 年制定的汉字加密预案完全吻合。
技术组的最后检查在 6 时整结束,28 位密钥生成器的自检灯全部亮起绿色,“发射” 二字的繁体笔画拆解图被固定在显示屏左侧,每笔的起止坐标都对应着密钥的二进制数值。技术员小李反复校验笔画计数:“‘发’12 画,‘射’16 画,合计 28 画,与 28 位密钥长度完全匹配,校验位误差 0.37% 以内。” 陈恒点头时,目光扫过墙上的参数谱系图,28 位密钥的长度正好是 1968 年 19 位基础密钥与 1969 年 9 位扩展密钥的总和,形成两年技术叠加。
7 时 15 分,加密系统进入待命状态,陈恒的手表秒针与主控站的原子钟同步,28.256 兆赫的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