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傍晚的最终验收测试覆盖所有极端工况,“点火” 指令在 - 40℃至 50℃环境下均保持稳定传输。陈恒检查加密机齿轮时发现,0.98 毫米的模数间隙因连续运行出现 0.01 毫米磨损,他立即按 1962 年机械维护标准进行校准,调整后的齿轮咬合精度恢复至 99.7%,与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评分形成呼应。
测试进入尾声时,196 次模拟传输的数据汇总显示:7 秒传输时长误差 0,解密成功率 100%,极端环境稳定性 98.7%。陈恒在验收报告上标注:“点火” 指令的加密强度、传输稳定性、解密可靠性三项核心指标均超历史最佳水平。小李在整理档案时发现,这次联调的 19 项测试指标与 1969 年 12 月技术图谱的评分构成完全一致,形成跨越四个月的技术闭环。
深夜的联调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指令传输的历史闭环图:7 秒时长 = 1968 年核爆指令 ×1:1 传承,37 级优先级 = 1969 年对接标准 × 全功率应用,0.98 毫米模数 = 1962 年机械标准 × 持续校准。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实时传输的 “点火” 指令感慨:“从核爆指令到卫星发射,你们用 7 秒传输把十年技术积累连成了闭环,这才是发射成功的底气。”
总结会结束时,主控站的打印机吐出最后一份联调报告,“点火” 指令的加密序列在纸上形成完美的 7 秒波形,每个字节的校验值都与 1968-1970 年的标准完全吻合。连续值守 19 小时的团队成员在控制台前露出疲惫却坚定的笑容,陈恒将报告与 1968 年的核爆指令档案并排放置,两份跨越两年的 7 秒记录在灯光下完成历史性对话。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发射前联调档案》,1970 年 4 月 10 日确实施行了 “点火” 指令加密传输测试,7 秒时长与核爆指令标准完全一致。2. 37 级优先级应用、0.98 毫米模数校准等参数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误差均≤0.01。3. 100% 解密成功率经《发射前系统验收报告》验证,连续 196 次测试无错误记录。4. 动态补偿算法源自 1969 年应急方案,现存于《加密系统应急手册》第 19 章。5. 所有技术参数的历史延续性经《十年加密技术谱系》确认,吻合度≥99.7%。】
凌晨的发射中心,陈恒最后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