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键,系统立即调用 1969 年 12 月设计的 “故障自愈密钥” 算法,0.3 秒内完成密钥重置,解密成功率恢复至 100%。
连续三天的值守让控制台的荧光屏在每个人脸上都投下青蓝光晕,第 20 次密钥更新时,老工程师周工发现密钥生成效率下降 3%,他用温度计测量机柜温度,28℃的读数比标准值高出 3℃。“温度每升高 1℃,密钥生成速度下降 1%。” 周工的记事本上记录着 1968 年沙漠测试的结论,“1969 年 5 月的移动密钥站用了散热设计,我们可以临时加装散热风扇。”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 72 小时温度变化曲线,每 2 小时的密钥更新时间点正好与温度峰值重合。“调整密钥更新周期为温度低谷时段,增加 1% 算法冗余。” 他在黑板上写出补偿公式,实时密钥效率 = 基础效率 ×(1 - 0.01× 温差),“就像 1964 年齿轮箱的温控设计,长时运行必须考虑环境变量。”
第 28 次密钥更新在 3 月 8 日深夜进行,室外温度降至 5℃,系统自动切换至低温密钥唤醒程序,19 秒的唤醒时间与 1969 年 11 月低温测试的标准完全一致。小王盯着解密成功率显示器,99.7% 的数值比前次提升 0.2%,他在日志上标注:“低温补偿生效,密钥响应时间稳定在 0.2 秒。”
演练进入第 48 小时,突发强电磁干扰导致第 19 次密钥验证失败,自动容错系统立即启动双密钥交叉验证。陈恒通过监控画面看到,备用密钥的生成速度比主密钥快 0.37 秒,这个差值与 1968 年 7 月 “双密钥交叉验证” 的设计冗余完全吻合。3 秒后系统恢复正常,周工擦了擦额头的汗:“1968 年遇到这种干扰至少要停 47 分钟,现在 0.37 秒就能自愈,这就是进步。”
3 月 9 日清晨的第 32 次密钥更新遭遇湿度骤升,加密设备的指示灯出现微弱闪烁。陈恒想起 1968 年 8 月沙漠暴雨中的 “雨水收集密钥器”,立即让小王启用湿度补偿算法,将密钥生成频率与湿度值绑定,每增加 10% 湿度提升 1% 冗余度。调整后解密成功率从 99.5% 回升至 99.8%,与预设标准完全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演练最后 12 小时,团队进行全时段压力测试,模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