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三天的参数加密测试暴露出数值拆解问题,加密室的会议桌上,439 与 2384 公里的轨道示意图旁散落着各级密钥的校验数据,3 位校验位的误差值在坐标纸上连成波动曲线。“高数值参数的校验位负载过高,需要增加量级适配系数。” 老工程师周工用圆规丈量误差幅度,“1969 年 12 月的技术图谱里,37 级优先级就用过量级换算,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轨道参数与密钥对应图上,439 公里的三级拆解与 2384 公里的四级拆解正好与 1968 年 “双密钥交叉验证” 的层级结构形成呼应。“给每级密钥增加量级适配系数,439 公里按‘百 - 十 - 个’分级,2384 公里按‘千 - 百 - 十 - 个’分级。” 他突然在黑板上写出换算公式,第三级校验位 = 基础校验值 ×(数值量级 ÷100)适配系数,“就像 1964 年齿轮按直径分级传动,参数量级不同,校验强度也要对应调整。”
首次量级适配测试在 2 月 10 日进行,小张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加密算法,将 439 公里拆解为 “4(百级)-3(十级)-9(个级)”,每级校验位按量级增加 0.3% 冗余度,“4-3-9” 的校验误差从 0.37% 降至 0.12%,接近安全阈值,但陈恒发现 2384 公里第四级校验位仍有 0.01% 波动,与参数的个位数 “4” 形成隐性关联。
“强化末位校验的冗余算法。” 陈恒参照 1969 年 10 月全流程演练的容错标准,将个位数对应的校验位冗余度提升至 0.98%,这个数值与齿轮模数 0.98 毫米的公差标准完全匹配。二次测试时,两级密钥的校验误差全部控制在 0.03% 内,参数传输成功率提升至 100%,连续 19 次加密均无错误。
2 月 15 日的星象校准参数融合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将星象数据转化为密钥补偿值,每级密钥的校验位同时接收轨道参数与星象数据的双重验证。当系统处理到 2384 公里的 “8(十级)” 位,星象补偿值恰好修正了 0.02% 的潜在误差,小张在旁记录:“四级密钥校验通过,星象补偿后误差 0,符合 3 位校验位标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极端温差环境下的参数加密,2384 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