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陈恒戴着防冻手套的手将测试设备从箱内取出,设备表面的霜层在室温中迅速融化,在参数面板上形成细密的水珠。启动按钮按下的瞬间,指示灯闪烁三次后熄灭,失败提示音在寂静的实验室格外刺耳,测试报表第 1 行的 “失败” 框被红笔填满,与 1968 年 10 月相同温度下的启动失败记录形成历史重叠。
连续三天的启动测试均出现间歇性失败,实验室的会议桌上,37 天的温度曲线与设备故障图谱重叠成锯齿状。“低温导致密钥生成模块电容失效,初始化程序无法加载。” 老工程师周工用冻得发红的手指点在 - 40℃的节点上,“1969 年 5 月高原测试遇到过类似问题,低温环境会改变密钥算法的运行参数。”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温度 - 时间关系图上,37 天的存储周期正好与 1968 年 3 月优先级分级的 37 级参数形成隐性呼应。“设计‘低温密钥唤醒’程序,用预热脉冲激活密钥模块。”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程序流程图,唤醒时间设定为 19 秒,对应 19 位密钥的初始化时长,“就像 1964 年齿轮在低温下需要预热润滑,密钥系统也需要唤醒脉冲。”
首次唤醒程序测试在 11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启动流程,在设备通电后发送 19 秒的预热脉冲,脉冲强度与 1969 年 5 月高原测试的补偿电流完全一致。当第 19 秒结束时,设备指示灯稳定亮起,启动成功的绿色信号在 - 40℃的低温背景中格外清晰,成功率从初始的 87% 提升至 92%,但陈恒发现第 37 天的设备仍有 2% 的启动延迟,与存储周期的末端衰减规律吻合。
“延长唤醒脉冲的持续时间至 19.37 秒。” 陈恒参照 37 天存储的衰减系数,在 19 秒基础上增加 0.37 秒补偿量,这个数值与 1968 年 4 月燃料加注的误差阈值完全匹配。二次测试时,37 天存储的设备启动成功率提升至 98%,19.37 秒的唤醒时间与密钥初始化进度条完美同步,延迟误差控制在 ±0.1 秒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1 月 15 日的极端低温存储测试进入冲刺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记录每 24 小时的温度波动,设备在 - 40℃至 - 38℃的区间内经历 37 次温度循环。第 28 天的检查中发现,密钥存储器的读写速度下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