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重叠成不规则的圆环。“总部与发射场的地域差异导致频率漂移。” 通信工程师老郑用指节叩击桌面,“1968 年 9 月密钥管理系统用层级校准解决过类似问题,37 级优先级对应不同补偿系数。”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频率 - 距离曲线图上,37 级优先级的红色刻度线正好穿过 282.56 兆赫的基准点。“按 37 级优先级分级补偿,每级对应 0.01 兆赫微调量。”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校准公式,282.56 兆赫 = 总部基准频率 + 37 级 ×0.01 兆赫补偿值,“就像 1964 年齿轮按精度分级调校,频率也要按优先级分级校准。”
首次分级校准测试在 9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频率发生器,将 282.56 兆赫分解为 37 级微调区间,每级对应 0.01 兆赫的补偿量。当同步信号发出,频率偏移量从 0.37 兆赫降至 0.12 兆赫,延迟时间缩短至 2.0 秒,虽接近 1.9 秒标准,但陈恒发现第 19 级补偿存在 0.01 秒波动,与 19 位基础密钥长度形成隐性关联。
“锁定第 19 级补偿的相位参数。” 陈恒参照 1968 年 2 月夜间测试的相位校准经验,将 19 位密钥的相位偏差控制在 ±0.001 弧度,这个精度与齿轮模数 0.98 毫米的公差标准完全匹配。二次测试时,频率偏移量降至 0.03 兆赫,延迟时间稳定在 1.9 秒,与预设标准丝毫不差,同步成功率提升至 97%。
9 月 15 日的全系统对接进入冲刺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值守,每小时进行一次密钥同步测试。第 37 次测试时,系统首次在全负载状态下运行:37 级优先级的密钥同时传输,282.56 兆赫的电波穿透晨雾,延迟计时器稳定显示 “1.9 秒”,频率波动控制在 ±0.01 兆赫。当北京总部的确认信号传来,控制台的绿色 “同步成功” 指示灯连成一片,小李激动地记录:“37 次测试完成,最后 10 次成功率 100%!”
对接进行到第 68 小时,突发的电网波动导致频率瞬间偏移 0.37 兆赫,陈恒迅速切换至备用电源,同时启动 37 级紧急补偿机制。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频率校准,密钥同步未受影响,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波形图感慨:“1965 年在沙漠靠人工校准频率,现在 37 级自动补偿,技术真的在进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