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工程师周工用指节叩击第 7 节点的参数,“1968 年 9 月密钥管理系统用层级同步解决过类似问题,双密钥交叉验证能填补这个间隙。”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全流程时序图上,19 个节点的分布正好与 1968 年 2 月至 10 月的加密测试节点形成 1:1 对应。“在 19 个关键节点启用双密钥验证,基础密钥 + 动态补偿密钥交叉校验。”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验证逻辑,燃料加注节点对应 1968 年 4 月的流量密钥,弹头引爆节点对应 10 月的双因子加密,“就像 1964 年齿轮传动的双保险机制,每个节点都要有双重保障。”
首次双密钥验证测试在 10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验证系统,将 19 个节点的密钥分为基础层与补偿层,基础层沿用历史参数,补偿层实时生成动态密钥。当演练进行到第 7 节点,双密钥的交叉验证将延迟从 0.37 秒压缩至 0.12 秒,接近 7 秒传输时间的误差允许范围,但陈恒发现第 19 节点的验证存在 0.01 秒波动,与 19 位密钥的最后一位校验位形成隐性关联。
“强化第 19 节点的校验算法。” 陈恒参照 1968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容错标准,将最后一位校验位的验证精度提升至 0.001 秒,这个数值与齿轮模数 0.98 毫米的公差标准完全匹配。二次测试时,19 个节点的验证延迟全部控制在 0.03 秒内,7 秒的指令传输时间分毫不差,同步成功率提升至 99%。
10 月 15 日的全流程演练进入冲刺阶段,陈恒在主控站的 19 个节点监控屏前轮流值守,每小时记录一次密钥状态。当演练进行到燃料加注节点,双密钥验证系统自动调取 1968 年 4 月的流量参数作为基础密钥,动态补偿密钥按实时加注速度调整,两个密钥的匹配度达 99.7%。小李在旁记录:“第 4 节点验证通过,误差 0.02 秒,符合 ±0.37% 标准!”
演练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强电磁干扰场景下的弹头引爆节点,双密钥突然出现 0.19 秒的验证延迟。陈恒迅速切换至备用密钥生成器,同时启动 37 级优先级补偿机制,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密钥重置,第 19 节点的验证最终在 7 秒时限内完成,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正常的界面感慨:“1965 年单密钥常出故障,现在双密钥交叉验证,真的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