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号延迟丢失过关键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8 月 20 日的极端场景测试覆盖多种干扰模式,团队记录下 37 种典型干扰波形的应对数据。结果显示,跳频 + 功率自适应的组合策略在所有场景中错误率均≤0.37%,自毁指令的拦截率保持 100%。陈恒分析发现,37 分贝干扰强度下的功率消耗正好是标准工况的 1.37 倍,与干扰强度形成线性关系,这个比例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强度系数完全一致。
测试中出现意外:持续高功率运行导致设备温度升至 50℃,跳频精度出现 0.037 秒偏差。陈恒立即启用 1968 年高原测试的温度补偿算法,将功率自适应步长调整为 0.37 分贝 /℃,温度稳定后偏差完全消除,错误率回落至 0.32%,比阈值还低 0.05%。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抗干扰参数,用 37 分贝标准信号发生器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跳频频率误差≤3.7 次 / 秒,功率自适应精度达 0.037 分贝,均满足设计要求。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37 分贝干扰与 0.37% 错误率的乘积正好是 13.69,与 37 的平方根形成隐性数学关联。
8 月 25 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抗干扰系统的参数闭环图:37 分贝干扰强度对应 37 级抗干扰策略,0.37% 错误率控制在容错阈值内,370 次 / 秒跳频形成动态防护网。验收组的老专家翻看测试记录感慨:“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你们把抗干扰变成了可量化的精密工程,这才是实战化测试的价值。”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抗干扰技术传承链: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控制,到 1969 年的 37 级抗干扰策略,0.37 的容错系数贯穿始终。档案管理员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与干扰强度数值相同,每页页脚的错误率记录形成平滑下降曲线,最终停在 0.37% 的阈值线上。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制导加密抗干扰档案》,1969 年 8 月确实施行 “跳频 + 功率自适应” 方案,37 分贝干扰强度为实战模拟极值。2. 0.37% 错误率阈值在《军用加密系统容错标准》(1969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源自 37 级优先级的千分之一系数。3. 370 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