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9 年 4 月的导弹发射阵地,经纬仪显示 “北纬 40°,东经 90°”,坐标数值通过齿轮传动转化为密钥发生器的机械编码,红色指针在刻度盘上精准定位。特写通信频率调节器,28.256 兆赫的绿色数值与 1967 年信箱编号 “” 形成小数点位移对应,水平仪的气泡停留在 ±0.37 毫米刻度中央,与 37 级优先级的千分之一精度标准完全吻合。数据流动画显示:北纬 40°+ 东经 90°=130 基础密钥值,28.256 兆赫 = 信箱编号 ÷1000 频率系数,±0.37 毫米误差 = 37 级优先级 ÷100 精度系数,100% 覆盖率 = 部署节点数 37 个 ×2.7% 覆盖系数,四者误差均≤0.1%。字幕浮现:当阵地坐标化作密钥基因,28.256 兆赫的频率与 0.37 毫米的精度共同织就通信网络 ——1969 年 4 月的部署不是简单的设备安装,是加密系统与阵地环境的深度耦合。】
【镜头:陈恒的铅笔在坐标转换表上划出 “40°N→40”“90°E→90” 的连线,笔尖 0.98 毫米的痕迹在坐标纸上形成网格,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 比例。技术员调校频率旋钮,28.256 兆赫的校准仪与设备频率完全同步,水平尺的 ±0.37 毫米刻度线与密钥精度标准线重叠,通信覆盖率的 “100%” 数字在监测屏上与 37 个节点指示灯形成满格显示。】
1969 年 4 月 7 日清晨,导弹发射阵地的戈壁风裹挟着沙粒掠过钢架,刚立起的通信塔在朝阳中投下细长阴影,与地面的坐标基准线形成 45 度夹角。陈恒站在布满参数的木板房前,指尖捏着一支铅笔悬在坐标图纸上,图纸上北纬 40°、东经 90° 的交汇点被红笔圈成靶心,旁边的通信频率表标注着 “28.256 兆赫”,与 1967 年 号信箱的编号只差一个小数点。
“阵地通信节点布点完毕,等待密钥初始化。” 通信组长老郑扛着经纬仪走进来,他军装上的沙尘在门槛处蹭出浅痕,手里的节点分布图上 37 个红点沿阵地轮廓排列,每个点旁都标注着 “待加密” 的蓝色字样。陈恒接过图纸时,手指无意中划过坐标数值,40 与 90 的数字组合让他想起 1968 年层级密钥的分发逻辑,两个数字的乘积 3600 正好是密钥循环周期的秒数。
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