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围着参数矩阵图讨论,图中 37 项参数被红笔分成七组,每组的校验冗余度标注 “>15%”,与 1968 年层级密钥的有效期参数形成隐性关联。“每项参数该有独立加密逻辑,再用统一结构校验。” 老工程师周工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树状图,“1968 年密钥管理分三级,现在数据校验也该分层。”
陈恒的目光落在 1968 年 9 月的密钥层级图上,37 项参数的数量与 37 级优先级完全匹配。“将 37 项参数转化为 37 位密钥长度,每项对应独立子算法。” 他突然在流程图上添加分支结构,核心参数如轨道参数设为 1-10 级子算法,环境参数设为 11-37 级,“就像 1964 年齿轮按模数分级加工,算法也要按参数重要性分层设计。”
首次子算法测试在 3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 37 组加密逻辑,每组算法的校验节点与参数特性精准匹配。当遥测数据涌入系统,压缩率从 19% 提升至 25%,但陈恒发现完整性校验仍有漏洞,37 项参数的交叉验证存在 0.37% 的误差,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最低容错标准。
“引入梅克尔树结构做顶层校验。” 陈恒参照 1968 年层级密钥的分发逻辑,将 37 项参数作为叶子节点,每 7 项合并为一个父节点,最终形成单一根节点校验值。二次测试时,数据完整性校验成功率达 100%,压缩率稳定在 28%,与 1967 年信箱编号前两位 “28” 形成数值呼应,解密速度较之前提升 50%,正好满足实时传输的 1.9 秒延迟要求。
3 月 15 日的全流程优化中,团队模拟卫星在轨工况,37 项参数按实际采样频率输入系统。陈恒站在梅克尔树监测屏前,看着叶子节点的参数变化实时传导至根节点,28% 的压缩率让传输带宽占用降至最低。当模拟轨道参数突发波动,第 19 号子算法在 0.98 秒内完成加密调整,解密端同步更新数据,未出现任何延迟。
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算法出现轻微漂移,某组子算法的压缩率降至 26%。陈恒检查发现,是参数采样频率与加密周期存在 0.1 秒偏差,他参照 1964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将采样间隔精确至 0.98 秒,修正后所有子算法的压缩率均稳定在 28%±0.5%。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数据感慨:“1967 年用振动频率同步密钥,现在用树状结构校验数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