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桌子分析,他从工具箱里翻出 1967 年的星地密钥同步器,“当年卫星与地面能对接,现在导弹与卫星也能找到共通点。”
陈恒的目光在两个系统的参数表间游走,导弹的 37 级优先级与卫星的 19 位密钥虽格式不同,但核心误差标准都是 ±0.37%。“设计跨系统密钥转换器,用双密钥交叉验证做翻译。”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转换逻辑,“导弹密钥取 37 级中的前 19 级,卫星密钥扩展至 37 位,中间用 0.37% 的误差阈值做缓冲。” 这个思路源自 1968 年的姿态校验层经验,用双重验证确保兼容性。
首次转换器测试在 2 月 12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转换算法,将导弹的 37 级密钥压缩为 19 位核心参数,与卫星密钥的扩展字段形成映射。当转换器启动时,绿色对接灯短暂亮起又熄灭,误差显示器跳至 1.2%,陈恒发现是时间戳格式不统一导致的偏移,导弹用的 “飞行秒数” 与卫星用的 “标准时间” 存在 1.9 秒差值。
“加入时间同步补偿,以卫星时间为基准。” 陈恒参照 1967 年异地校准的经验,在转换器中植入 1.9 秒的延迟补偿模块,这个数值正好对应 19 位密钥的传输周期。二次测试时,转换误差降至 0.52%,接近但未达 0.37% 标准。他让小李检查校验逻辑,发现双密钥交叉验证的阈值设为 0.5%,调整为 0.37% 后,误差立刻稳定在 0.36%,四舍五入后完全符合要求。
2 月 15 日的全流程联调中,转换器首次实现持续稳定对接。陈恒站在监测大屏前,看着导弹飞行数据经转换后通过卫星链路传输,每帧数据的转换误差都控制在 ±0.37% 以内,通信延迟稳定在 1.9 秒,与预设标准分毫不差。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分钟,故意注入的错误密钥被转换器瞬间拦截,红色警报灯亮起的同时,备用密钥通道自动启动,0.98 秒内恢复通信。
测试间隙,陈恒检查转换器的核心参数:37 级与 19 位的映射表、0.37% 的误差阈值、1.9 秒的延迟补偿,所有参数都与历史标准形成严密闭环。他让小李测量转换器的齿轮模数,0.98 毫米的精度与 1964 年的标准完全一致,这个隐藏在机械结构中的基准,默默保障着电子密钥的精准转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