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闪烁,与 19 路并发数据形成共振。
测试进行到第 19 小时,首次出现优先级冲突:轨道参数与燃料压力数据同时请求 37 级通道。控制台发出轻微警报,陈恒立刻调出优先级仲裁机制,参照 1968 年 6 月弹道冗余密钥的逻辑,将轨道参数的优先级微调至 37.1 级,冲突瞬间解除。他在日志上标注:“核心参数需保留 0.1 级缓冲区间,与 1964 年齿轮公差 0.037 毫米形成比例对应。”
连续三天的测试中,测试中心实行轮班值守,陈恒负责每天凌晨 3 点的关键时段监测。这个时段的宇宙噪声最低,与 1967 年 10 月异地校准的最佳时段一致,他盯着密钥匹配成功率曲线,数值稳定在 99.2%-99.4% 之间,波动幅度正好 0.2%,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第 37 级容错阈值。老工程师周工换班时感慨:“1967 年在沙漠测试红柳枝支架,现在在发射场测试 19 路数据,设备进步了,但参数严谨性没变。”
1 月 10 日午后,测试进入第 48 小时,密码机的散热风扇突然转速下降,机身温度升至 50℃。陈恒立刻检查温度传感器,发现是 19 路并发数据导致功耗激增,他启动备用散热系统,同时将非核心参数的优先级临时下调 3 级,温度在 0.98 分钟内回落至正常范围,密钥匹配成功率未受影响,仍保持 99.3%。
测试期间的极端场景模拟中,团队人为注入 3.7% 的错误数据,验证系统容错能力。陈恒盯着错误拦截日志,发现 37 级优先级的核心参数错误全部被拦截,次要参数的错误率控制在 1.9%,与 19 路并发数形成比例对应。“错误注入量需严格控制在 3.7% 以内,这是 37 级优先级的安全冗余上限。” 他在测试总结上注明,笔尖力度 37 克力的刻痕深度 0.098 毫米,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
1 月 12 日清晨,测试进入最后 19 小时倒计时,密码机已连续运行 53 小时无故障。陈恒组织团队进行全链路压力测试,将数据量临时提升至设计值的 1.37 倍,模拟发射时的峰值负载。密钥匹配成功率短暂降至 98.7%,但迅速回升至 99.3%,这个波动与 1967 年 8 月低温测试的误差曲线完全吻合,验证了系统的弹性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