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估工作从月初开始,首周就发现单密钥系统存在容错盲区。指挥中心的会商室里,暖气管道发出轻微嗡鸣,团队成员围着故障树图讨论,图上 “单点失效” 的红色标注与 1968 年 7 月的姿态控制漏洞位置形成呼应。“密钥系统需要像人体免疫系统一样自动修复故障。” 老工程师周工敲着桌子分析,他从档案柜里翻出 1964 年的机械故障手册,“当年齿轮靠冗余设计抗磨损,加密系统也该有双保险。”
陈恒的目光落在双密钥验证的草图上,370 小时的 MTBF 正好是 37 级优先级 ×10 小时,280 小时则是 28 字节帧长 ×10 小时。“设计故障自愈密钥,用双密钥交叉验证实现自动容错。”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验证逻辑,主密钥按 37 级优先级生成,备份密钥遵循 28 字节帧结构,两者交叉区域形成 0.98 毫米宽的容错带,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
首次自愈测试在 12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搭建故障模拟系统,人为注入 37 种典型故障。当卫星系统 MTBF 达到 370 小时时,单密钥系统出现首次失效,而双密钥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交叉验证,自动切换至备份密钥,错误率从 1.3% 降至 0.37%。陈恒检查验证日志发现,280 小时处的导弹系统故障因密钥切换延迟 0.37 秒导致,需优化同步精度。
“将双密钥同步误差控制在 0.098 秒。” 陈恒参照 1964 年齿轮公差标准,调整验证算法的响应阈值,二次测试时导弹系统在 280 小时处成功自愈,所有故障均被拦截。老郑看着实时数据感慨:“1965 年靠人工排除故障,现在系统能自己修复,这才是可靠性的真正提升。”
12 月 15 日的全流程可靠性评估中,双系统连续运行 370 小时无人工干预。陈恒轮班守在监测屏前,每 10 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卫星系统双密钥同步误差 0.037 秒,导弹系统自愈响应时间 0.98 秒,两者的 MTBF 曲线在 370/280 小时处形成稳定平台。当测试进行到第 370 小时,卫星系统突发密钥生成器故障,双密钥验证在 1.9 秒内完成切换,未造成数据丢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评估中出现意外:极端低温环境下,双密钥交叉验证的成功率降至 95.8%。陈恒分析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