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的密钥同步周期形成延续。
首次测试进行到第 19 小时,权限错误警报突然响起,错误率飙升至 0.8%。陈恒立刻暂停系统,调出权限日志发现,基地级密钥向发射场传输时存在权限越界,19 天的有效期与 7 天的层级逻辑出现冲突。“增加层级校验节点。” 他指着层级结构图,在总部与基地、基地与发射场之间各增设校验环节,校验频率设为每天 3.7 次,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十分之一。
临时搭建的分析室里,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团队成员围着权限矩阵表讨论,表上的 “总部→基地→发射场” 授权路径被红笔反复勾勒。“密钥有效期必须形成递减逻辑,37、19、7 都是质数,避免周期重叠。” 老工程师周工用直尺测量三个数字的间距,37-19=18,19-7=12,差值比为 3:2,与密钥权限的衰减比例完全吻合。陈恒突然注意到,37=19+18,19=7+12,数字间的隐性关联让层级逻辑更趋严密。
9 月 12 日的二次测试引入严格的层级校验,总部级密钥的 37 天有效期内,每 19 天进行一次中期核验;基地级 19 天有效期内,每 7 天核验一次;发射场 7 天有效期则每日校验。小李调整钢板读取设备,0.98 毫米的厚度公差控制在 ±0.01 毫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一致,读取错误率从 0.37% 降至 0.19%。
测试中发现钢板载体存在微小变形,导致密钥读取误差。陈恒让技术员测量变形量,0.037 毫米的数值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最低误差阈值。“增加钢板的热处理工艺。” 他参照 1964 年齿轮的调质标准,将钢板硬度提升至 37HRC,变形量控制在 0.0098 毫米以内,与厚度形成 1:100 比例,读取稳定性显着提升。
9 月 15 日的权限压力测试中,系统模拟 19 种越权操作场景,三级密钥的防御机制全部拦截成功。陈恒站在权限监测屏前,看着总部级密钥拒绝基地越权请求的记录,错误率稳定在 0.28%,四舍五入后为 0.3%,符合设计标准。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故意输入错误权限代码,系统在 0.98 秒内发出警报,响应时间与钢板厚度形成 1:1 时间 - 空间对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密钥载体的分发流程成为优化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