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程师周工用红笔圈出验证流程图的薄弱环节,“1967 年导弹测试用双参数校验,姿态控制也该用双重防护。”
陈恒的目光落在卫星三轴稳定参数上,±0.37° 的精度标准突然让他豁然开朗:“增加姿态校验层,用稳定精度做第二道防线。” 他在黑板上画出双密钥架构,第一道为原有指令密钥,第二道为基于 ±0.37° 精度的姿态密钥,两道密钥交叉验证才能通过指令,“就像 1964 年齿轮的双重公差标准,既要有模数精度,也要有啮合间隙校验。”
首次漏洞修复测试在 7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植入姿态校验层,将 ±0.37° 的稳定精度转化为 19 组校验参数,与指令密钥形成交叉验证矩阵。当模拟攻击再次发起,未授权指令在双重验证前暴露特征,拦截率从 78% 提升至 95%,但仍有 5% 的漏网率,陈恒发现校验节点的分布密度不足,每轴仅设置 19 个验证点。
“增加到 37 个验证点,与 37 级优先级对应。” 陈恒参照 1967 年 37 级容错标准,将三轴的验证节点加密至每轴 37 个,形成立体防护网。二次测试时,未授权指令的所有攻击路径被完全阻断,拦截率跃升至 100%,但正常指令的传输延迟增加 0.98 秒,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处于可接受范围。
7 月 15 日的全流程验证中,系统首次接受实战级攻击测试。陈恒站在攻防模拟屏前,看着 19 种不同伪装的未授权指令依次发起冲击,双密钥验证系统按 ±0.37° 的精度标准逐一甄别,指令通过校验层的动画显示两道密钥如交叉的钢闸,将所有非法指令拦截在门外。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分钟,最复杂的伪装指令因 0.037° 的姿态参数误差被识破。
测试中出现意外:正常指令在极端姿态下(接近 ±0.37° 临界值)被误判拦截。陈恒检查发现,校验阈值设置过严,将 ±0.37° 的上限机械卡死后未留缓冲。他参照 1967 年 0.98 毫米模数的公差标准,将阈值放宽至 ±0.37°×1.05=±0.3885°,既保留安全余量又避免误判,修正后正常指令通过率恢复至 10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7 月 20 日的极端环境测试模拟了强电磁干扰,双密钥验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出现 0.37 秒延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