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密钥同步时的温度干扰现象如出一辙。
连续三天的模拟测试均出现相同问题,控制中心的气氛愈发凝重。帆布棚里,大家围着再入轨迹图讨论,图上标注的 “37 公里气动加热峰值区” 被红笔反复圈画,旁边的密钥容错率参数 “±0.37%” 已被炭笔涂得模糊。“高温导致传感器漂移,加密算法跟不上参数变化。” 老工程师周工敲着桌子分析,他从工具箱里翻出 1965 年的高温传感器校准记录,“当时核爆测试也遇到过 3700℃的温度干扰,靠人工修正数据。”
陈恒的目光落在温度与高度的对应表上,3700℃的高温区间正好覆盖 30-40 公里高度,每公里的温度变化率约为 37℃。“把温度转化为密钥修正参数,每公里更新一次密钥。” 他突然拍板,在黑板上画出补偿逻辑:“3700℃对应 3.7 的修正系数,每降低 100℃,系数减 0.037,和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一致。” 这个思路源自 1967 年 10 月的异地校准经验,用动态更新对抗参数漂移。
首次测试补偿算法时,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程序,将 3700℃拆解为 37 个 100℃区间,每个区间对应固定修正值。当模拟弹头进入 37 公里高度,密钥修正参数自动跳至 3.7,数据畸变率立刻降至 0.42%。但陈恒发现,在高度 30 公里处仍有 0.51% 的超标,这意味着温度采样频率不够,无法捕捉快速变化的加热过程。
“提高温度采样频率至 37 次 / 秒。” 陈恒让技术员调整传感器参数,这个频率是 37 级优先级的 1 次 / 秒对应值。二次测试时,每公里高度的温度采样点从 19 个增加到 37 个,密钥更新的响应时间从 0.98 秒缩短至 0.37 秒,畸变率稳定在 0.36%,刚好控制在 ±0.37% 的允许范围内。“温度变化每公里 37℃,采样 37 次,修正 37 级参数,完美闭环。” 小李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力度 37 克力的刻痕深度正好 0.037 毫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1 月 15 日的全流程再入测试中,补偿算法首次接受实战检验。模拟弹头从 100 公里高度开始再入,高度计每公里发出一次同步脉冲,密钥生成器随之更新修正参数。陈恒紧盯着数据显示屏,当弹头降至 37 公里高度,温度瞬间升至 3700℃,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