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不同步。” 老工程师周工敲着桌子分析,他从档案袋里翻出 1965 年的异地通信记录,“当时核爆数据传输也遇到过时差问题,靠人工校准解决的。”
陈恒的目光落在时差表上,2 小时的差值让他想起 19 位基础密钥的时间逻辑:“把时差转化为校准系数,每小时校准 0.1 秒,2 小时正好补偿 0.2 秒。” 他在黑板上画出校准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延迟误差,凌晨 3 点的位置被红笔标出,“这时候宇宙噪声最低,适合自动校准。” 这个时间选择暗含 37 级优先级的第 3 级精度标准,也是多次测试得出的最优时段。
10 月 10 日的二次测试引入异地密钥校准法。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校准程序,将 2 小时时差转化为 0.2 的补偿系数,每日凌晨 3 点自动启动同步。当氢原子钟显示 3:00 时,系统准时发出校准指令,延迟显示器的数字从 2.1 秒缓慢回落至 1.9 秒,稳定后再未超过阈值。陈恒让记录员标注此刻的密钥匹配率:98.9%,比首次测试提升 0.7%。
“还能再优化校准精度。” 陈恒盯着同步日志,发现校准指令的执行时间存在 0.037 秒波动,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第 37 级误差阈值。他让技术员调整校准指令的发送频率,从原来的 1 次 / 小时改为 37 次 / 小时,每次微调 0.0054 秒,累计 2 小时正好补偿 0.2 秒。三次测试时,延迟稳定在 1.9±0.02 秒,与 1964 年齿轮公差标准完全一致。
10 月 15 日的全流程对接测试持续了 19 小时。陈恒轮班值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第 3 小时延迟 1.9 秒,第 9 小时密钥匹配率 99.1%,第 19 小时校准前的最大漂移 0.19 秒。当凌晨 3 点自动校准启动,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同步,延迟瞬间回落到 1.9 秒,匹配率跃升至 99.2%,创造历史新高。
测试中出现意外插曲:北京总部的密钥生成器突发短暂故障,导致第 17 小时的匹配率降至 97.3%。陈恒通过加密信道分析故障日志,发现是两地温度差异 3.7℃导致的频率漂移,立刻在校准算法中加入温度补偿系数,将 3.7℃对应 0.037 秒的延迟修正值。修复后再次测试,即使温度波动 ±5℃,延迟仍稳定在 1.9 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