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1 月的北京长途电话局接线室,25 岁的心理辅导老师1970 年的《职工健康档案》,"神经衰弱腰背劳损 "的诊断记录占比达 43%,纸页边缘贴着两张工作场景照片:左侧是三位话务员戴着耳机紧盯塞孔盘,面前的派工单堆成小山;右侧是外线班老张在 15 米电杆上作业,腰间的保安带磨出毛边。她的藏青色制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邮电职工工作压力调研报告》,翻到" 情绪障碍 "章节,空白处画着简易的心理疏导流程图。镜头扫过布满弹孔的旧电杆(1969 年珍宝岛事件通信抢修留下的痕迹),与接线室悬挂的" 提高警惕,保障畅通 "横幅形成特殊的时代注脚。字幕浮现:1971 年初,当邮电职工在" 千里银线一日还 "的使命中透支心力,一群带着听诊器和笔记本的心理工作者在接线台与电杆之间架设心灵桥梁。小张们用体温表测量机房温度,在派工单背面记录对话细节,于接线塞孔的密集闪烁与外线摇把的机械轰鸣中捕捉情绪信号 —— 那些被磨破的耳机垫、在电杆上系着的平安结、用挂号信封装的心理问卷,终将在历史的邮电人文史上,成为中国通信行业从" 设备维护 "迈向" 心灵维护 " 的第一组关怀坐标。】
1971 年 1 月 5 日,邮电部职工医院的简易会议室里,小张将《1969-1970 年职工压力投诉汇总》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32 岁的工会干事老王看着 "话务员耳鸣发病率上升 27%" 的图表,手中的搪瓷缸在 "外线班高空作业恐惧案例增加 35%" 的段落旁留下烫痕。"成昆铁路沿线的线务员," 小张敲了敲从四川带回的访谈记录,泛黄的纸页上,28 岁的小李写着 "每次爬杆都梦见电线断裂","他们的保安带扣已经锈蚀,却怕耽误通信不敢报修。" 她面前的资料夹里,夹着 1966 年邢台地震时,话务员连续工作 48 小时导致声带水肿的诊断书复印件。
一、接线台的声音密语
根据《1971 年邮电职工心理健康档案》(档案编号 XL-GH-1971-01-02),小张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高强度工作心理应激" 难题。在上海长话局,她发现话务员王姐每次接线前都会反复擦拭塞孔,金属表面被擦得发亮却仍在颤抖。"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时," 王姐盯着旋转的塞孔盘,"我漏接了一个加急电报,整夜梦见塞孔在冒火花。" 小张注意到她的耳机线缠着红布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