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就跟贴告示一样。”
二、镜头背后的视觉突围
为了给农产品拍照片,小李跑了三趟县文化馆,用三个月的粮票换得 “海鸥 4A 型” 相机的使用权。在村头的打谷场,他第一次给金黄的玉米堆拍照,却发现胶卷曝光不足 —— 冬季的阳光太弱。“就像在暗房里洗照片,” 他想起在县照相馆偷学的技巧,让村民举着镜子反射阳光,在玉米堆旁形成人工光源,这个土办法让首张农产品照片勉强显影,却在寄给《陕西日报》后收到回复:“照片清晰,可配文字介绍。”
更艰难的是商品目录编写。小李用复写纸手抄 50 份《陈村农产品图鉴》,手绘柿饼制作流程、花椒晾晒方法,每个手绘图案旁标注邮电所的联系电话:“0917-234”。当第一份图鉴随包裹寄往西安,他在备注栏写下:“收到货后请致电,邮费从货款中扣除。”
三、话机两端的信任博弈
2 月,首笔订单通过长途电话传来。西安的王女士想买 10 斤柿饼,小李握着摇把式电话机的听筒,用算盘计算总价:“10 斤是 100 两,1 角 / 两,共 10 元,邮费 2 元,合计 12 元。” 对方担心质量,他立即提出:“先寄 2 斤样品,满意了再补款。” 这个源自邮电 “挂号信回执” 的信任机制,让首单成交,而他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客户的口味偏好 —— 王女士 “不要太甜”,张先生 “需要真空包装”。
随着订单增加,小李发现村民对 “先付款后发货” 有顾虑。他找到公社信用社,借鉴 “供销合作社代购” 模式,推出 “邮电代收货款” 服务:客户将钱汇到邮电所,收到货后由邮电所转交给村民。这个创新让订单量在三月突破 50 单,而他设计的 “代收货款三联单”,复写纸痕迹清晰记录着每笔交易的来龙去脉。
四、包裹路上的运输暗战
3 月,陇南客户反映 “花椒在运输中受潮”,小李蹲在仓库检查包裹,发现防潮纸在雨天失效。他想起村民储存粮食的地窖,跑到镇上的中药铺,买来吸湿的生石灰小包,用纱布缝成 “防潮剂” 塞进包裹 —— 这个源自民间智慧的改进,让花椒的破损率从 30% 降至 8%。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系统的改进是运输路线优化。小李手绘《陈村邮路图》,标注出 “宝鸡 - 西安”“成都 - 重庆” 等主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