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传感器。他感觉铁塔突然向右倾斜,手中的测振仪显示峰值加速度 0.2g,却见 “66 型支架” 的缓冲弹簧正在均匀压缩,没有出现预期的刚性断裂。“就像拳击手的护具,” 他对着录音笔大喊,“阻尼器把冲击力分解了!”
团队在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里建立流动实验室,用震区仅有的 3 台示波器监测设备响应。当发现馈线接头在高频震波下出现氧化层断裂,老技工老张从急救箱取出医用胶布,临时包裹接头防震 —— 这个源自战地维修的土办法,后来催生了 “抗震型馈线接头” 的密封设计。
三、裂缝里的应力博弈
在分析基站机房的墙体裂缝时,老宋发现抗震支架的应力传导路径与建筑圈梁产生共振。他带着工人用粉笔在废墟墙上绘制力线分布图,突然想起 1958 年在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钢梁应力的经历:“得给设备和建筑之间装个‘隔振器’。” 团队连夜拆解受损支架,用自行车内胎制作简易橡胶隔振垫,经测试可降低 30% 的共振能量。
更关键的发现来自铁塔基础:震后完好的基站均采用 “梅花形桩基”,而倒塌的基站使用传统方形桩基。老宋立即致电北京设计院:“把桩基改成梅花形,就像五指张开比拳头更稳!” 这个源自民间建筑的智慧,后来成为抗震设计的核心条款。
四、临时机房的技术突围
3 月 12 日,当震区通信完全中断,老宋团队决定修复受损最轻的东汪基站。他们从倒塌的常规基站拆下完好的馈线,用麻绳和竹片加固 “71 型” 铁塔的倾斜支架,在裂缝的机房内用木板搭建临时操作台。“1945 年抢修晋察冀边区电台,我们用门板当机架,” 老宋拍着晃动的木桌,“现在条件好多了。”
在调试过程中,小陈发现地震导致设备的频率基准偏移 0.05ppm,立即启用备用的机械稳频器 —— 这个被实验室淘汰的 “老古董”,此刻在余震中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就像战马在战场上比机械骡更可靠,” 老宋在维修日志写下,“技术选择不能脱离实战环境。”
五、余震间隙的心理暗战
3 月 15 日,连续 72 小时工作的老张突然在帐篷里晕倒,诊断为疲劳过度。老宋强制团队轮休,自己却守在示波器前,看着震波曲线陷入沉思:理论设计时假设的 “水平震波为主”,在实际中混杂着垂直和扭转分量,导致部分减震措施失效。“敌人不会按课本进攻,” 他对着黑夜喃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