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字的电文,将 “北极熊团右翼空虚” 替换成 “11-15-2-18-7-25-17-9”,末尾还添加了随机生成的校验码 “33”。他不知道,此刻美军第 8 集团军情报部门的密码分析师,正将截获的电文输入简易频率分析仪。
“老徐,师部回电了!” 小李突然惊呼,译出的内容却让所有人脊背发凉:“贵部加密规律已暴露,请立即更换方案。” 原来,美军仅用三小时就通过统计数字出现频率,锁定了字母与数字的对应关系,甚至反向推导出校验码规则。山洞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只有煤油灯的爆裂声格外刺耳。
【技术解析:单表替换密码的致命缺陷:英文字母中 “E”“T”“A” 等字母出现频率高达 12%-6%,将其对应数字统计分析后,可快速破解替换规则。美军在二战后已普遍使用频率分析法,破解此类密码平均耗时 4.2 小时。】
三、密码泄露后的心理震荡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密码试验本”,内页多处被铅笔反复涂抹修改,其中 “失败” 二字被划得几乎穿透纸张。画面特写:徐福才在试验本边缘写下 “耻辱” 二字,字迹因用力过猛而模糊。】
深夜的山洞里,徐福才将加密失败的电报纸团成球,塞进棉袄内衬 —— 那是用老张的降落伞布改制的。他想起白天发报时的自信,此刻却像耳光般灼烧着脸。小陈默默递来新的电报纸,纸角还带着美军宣传单的英文残片:“老徐,再试一次?”
“试什么?拿战友的命试?” 徐福才突然爆发,声音在山洞里回荡。他抓起缴获的美军密码机零件,金属冰冷的触感让他冷静下来。小李蹲在旁边,用刺刀在地面刻下新的思路:“如果每次发报都换替换表呢?或者…… 用方言?” 山洞里的煤油灯突然明亮起来,照见众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档案》,密码泄露事件后,78% 的译电员出现自我怀疑,如徐福才在 10 月 26 日日记中写道:“以为加密是算术题,没想到是要拿命解题。” 这种挫败感推动了后续密码体系的革命性改良。】
四、方言密码的诞生与验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历史影像:修复的志愿军通信兵训练画面,战士们用温州话、河南话模拟加密通信,镜头捕捉到有人因方言发音争执的场景。画外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