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出门后,齐立昂就在门前的马路上搭了辆出租车,直奔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而去。
当齐立昂走出研究所的大门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教授受了这么重的伤,而且刚做完手术。但是,哈罗德最后说的那句“教授那边我会照顾”的话,让他稍稍放宽了心。他知道,有哈罗德在,教授一定是安全的,更何况,他们还是在固若金汤的地下宫殿里。
半个小时后,在泰晤士河上的塔桥上,齐立昂已经身处川流不息的游客之中。这座桥,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曾经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过一本《英国桥梁建筑史研究》的书,关于这座桥的建造章节,自己研读过很多遍。走在桥上,齐立昂的内心还是有些激动的,曾经在书上的图片如今已经变成现实。他动情地看着眼前这座大桥,感受着这座桥给他带来的艺术冲击。
大桥的主体部分是屹立在河中的两座桥塔,它们之间架设了上下两层桥面,又各自连接起了泰晤士河的两岸。桥塔方方正正,由花岗岩和波特兰石装饰,四角一至三层为修长的圆柱,四层又变为六角柱,直至顶部形成了哥特式高耸消瘦的尖顶,直冲云霄。上层的桥面是一个通透的走廊,可供游客在上面游览。桥塔底层的桥面可以随时吊升开合,为河中的巨轮让出通行空间。此时的桥面已经合拢,上面行驶的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熙熙攘攘,畅通无阻。
这两座高耸入云的桥塔看似是花岗岩修葺的砖石塔,但实际上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是钢铁搭建的,里面装有用来开合桥梁的重达1000吨的水力机械。这样一座钢铁巨兽却被外部的花岗岩和波特兰石覆盖得严严实实,因此看上去就如两座耸立在河水中的城堡,蔚为壮观。
齐立昂站在桥塔旁边,细细端详着上面窗套四周的那些花纹,以及哥特式的尖拱和肋架拱顶。这些石质的装饰使整个桥塔散发出古典高贵的气息。比起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这些装饰显然要简单许多,这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哥特式风格。
在桥面的栏杆旁,看着泰晤士河水汹涌地从桥下流过,齐立昂居然盯着河水发了一会儿呆。周围游客的嘈杂声都没有打扰到他此刻的宁静。这短短一天的经历让他感觉云山雾罩、浑浑噩噩。看着这川流不息的河水,竟然让他生出了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般的感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刻身处人流之中,齐立昂彻底放松下来,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从塔桥上开始就有两个人鬼鬼祟祟地跟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