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赵家祖先也是跟着先帝打天下的,因为功勋卓着,才被赐下了世袭罔替的爵位。
可惜,没教养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如今是昌顺伯,再过两代,怕是连这爵位都没了。
公公说这些,算是代为给肃王解惑,告诉他,昌顺伯今天会出现在宫门口的缘故。
陛下漏了口风,昌顺伯自然要亲自递帖子来,走这么一道程序。就是这么巧,两方人在宫门口碰个正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听说昌顺伯吐血昏迷,已经被太医送回了昌顺伯府,那今天应该是进不了宫了。
又往前走了几步,就到了政事堂门口,小太监们满面笑意的拱手行礼,“王爷,您快进去吧,陛下等着您呢。”
肃王微颔首,说了句“有劳”,抬步便进了宫殿。
这厢宫门一关,陛下与肃王说了什么,也无人可知。
那厢翊坤宫中,谢姑姑亲自迎了几人进去,然后不着痕迹的将常慧心打量了又打量。
谢姑姑第一次正经和这位常夫人打交道,还是上一年去昌顺侯府,给侯府的大姑娘送谢礼。
那次与这位夫人只说了几句话,便觉这位夫人别看是商户女出身,但规矩礼仪是再好不过的,即便比之京城诸多贵妇人,也半点不逊色。
但这位夫人虽面若芙蓉,颜色极盛,却气色不好,不仅有气血两亏之相,就连精气神也憔悴疲惫。
那模样她并不少见,凡是日子难过的妇人,大多如此。
又想到这位夫人出身不高,又一直没生下儿子,那日子肯定不如表面上花团锦簇,怕是在这府里也是步步维艰。
她面上没说什么,回了宫却把所见所闻俱都告知娘娘。
当时娘娘还说,若那位夫人迟迟不生子,怕是在昌顺侯府不能长久。
娘娘见微知着,早从陛下口中看出,赵伯耕并不是那愿意承认自己有短处的男人。
他为求子无所不用其极,又最是性情狭小,真到了走投无路之时,他不介意丧妻再娶。
娘娘甚至让她多打听些昌顺侯府的动静,若是听闻那位夫人身子不适,便及时派太医去看一看。
那府里的大姑娘助力过秦王,该给一二便宜才是。
却哪料到,那位夫人优柔寡断,没甚能耐,那府里的大姑娘却最是决断果敢。
大姑娘一力促使父母和离,带着她母亲脱离苦海,甚至还带走了嫁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