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以至此,你好自为之。”说完,周卫国果断转身,大踏步离去。
“周卫国,我要失去你这个朋友了吗?”竹下俊呆立原地,怅然若失,久久无语。
清晨,天刚刚亮起,周卫国、孙鑫浦等一行十人,已经整理好行装。他们一刻也等不了了,只想插上翅膀,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看着他们们登上汽车,汉斯和军官久久无言,脸上是无尽的遗憾。
“这样的人才,终究是留不在柏林学院。”
上海码头的寒风卷着黄浦江的水雾,将周卫国军大衣上的铜纽扣冻得发亮。他攥着皮革公文包的手还带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寒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公文包里装着柏林军校的优等毕业文凭,此刻却抵不过领口别着的那枚黄埔校徽沉。
码头上悬挂的“欢迎留德归来军事精英”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墨汁未干的“抗战到底”标语贴满砖墙。
“周少校!”
一声清脆的军礼问候打断思绪。身着笔挺黄呢军装的副官立正敬礼,双手递上的牛皮纸袋封口处盖着“军事委员会”的火漆印。周卫国挑眉拆开,宣纸任命书簌簌展开时,他瞳孔骤然收缩——“暂编第三十六师独立团一营少校营长”的字迹旁,红笔醒目地批注着:三日内开赴淞沪前线。
会议室的煤油灯将张治中将军的影子投在军用地图上,像一尊被战火淬炼的青铜像。他身后的陈教官正往黑板上画防御工事图,粉笔划过之处,淞沪战场的网格线里渗着暗红的血迹——那是用红墨水标绘的日军进攻路线。
“诸位请看。”张治中指尖敲在浏河防线的位置,“此刻敌军第11师团已在川沙口登陆,企图包抄我军侧翼。你们十人,是委员长亲自点名的‘留德火种’,本该进入参谋本部参与战略规划......”将军忽然顿住,喉结滚动着咽下半句话,目光扫过众人胸前的勋章,“但前线需要真正懂现代战术的指挥官,更需要能把德式训练转化为战斗力的脊梁。”
周卫国注意到陈教官握着粉笔的手在颤抖,老人袖口露出的疤痕蜿蜒至肘部——那是东征时留下的枪伤。此刻老人转身,镜片后的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你们以为会接到军校教官的聘书?或是坐在指挥部画地图?错了!”粉笔“啪”地折断在讲台上,“委员长要的是能带着弟兄们用刺刀拼回阵地的将才,是能在毒气与炮火里撕开血路的狠角色!”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有人摸到领口的金锚徽章——那是留德学生的标志,此刻却在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