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廷在束发的礼仪方面,没有继续硬性规定。来自华夏的移民官员有人束发,出自大隋的官员也有人剪掉长发,当然是极少数。
假发起源于西周,细分为多个种类,“副”是有饰假发,“编”是无饰假发,“次”是用假发与自己的真发编起来。
古代的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副、编、次等假髻,皇后的假髻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负责掌理。
春秋时期假发盛行,不止女子,男子也戴假髻。
华夏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宫中对假发的需求要远远大于民间,真发所制假发得来不易,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实物出土。
到了华夏东晋,妇女的发式大反传统,不再将头发挽在头顶上打髻,而是将头发较为自由地披散开来,假发能形成一头浓密的黑发。
唐朝偏重于高髻式,同样会用到假发髻,又称为“义髻”。
宋朝高髻依然盛行,且比唐朝有过之而不及,由于有店铺用死人头发制成发髻,且未经消毒处理,令佩戴者染病致死,佩戴假发髻更能显的豪奢。
北宋端拱二年,朝廷不得不下诏,禁止妇女佩戴假髻、梳高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佩戴假髻成为身份的象征。
元朝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一般是用铁丝编成一个圆框架,在上面编上假发,形成一个高大的假髻,能够节约假发的原材料。
当时常有穷人剪发卖钱的事情发生,杂剧《琵琶记》中,有赵五娘为安葬公婆被迫剪去头发换钱,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公元1219年-1260年,四十余年时间内,蒙古建国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
中世纪欧洲的假发最早出现在14世纪,蒙古西征几十年之后,而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中叶;西方当时的假发被称为“博士头”,主要由一些知识分子和神职人员使用,通常使用真人头发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发在中世纪欧洲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达到了巅峰。
17世纪末,查理二世统治时期,英国社会上流行戴假发,而其成为新潮时尚装束,是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时期。
18世纪,英国普通民众戴假发套的热情消失,实在是消费不起。到了1830年之后,主教也彻底脱掉了发套,而法官和律师的发套保留了下来,发型样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