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那里是被淹没的故乡,而非圣城的方向。
暴雨在午夜突袭,风速达到23米/秒。
浮岛的陀螺仪发出尖锐警报,模块连接销在浪涌中崩裂。卡西姆带着工人用钢缆紧急加固,手电筒的光束在雨幕中乱晃。试验田区的防水布被掀翻,耐盐水稻苗被咸水浸泡,萨米娅跪在泥浆里抢救最后三株幼苗。
“东南锚链断裂!”对讲机里传来喊声。李墨飞抓起夜视望远镜,看见贾拉勒的渔船正在暴风雨中逼近。渔民们冒着巨浪,将自制的棕绳缆索抛向浮岛。“拉紧!”贾拉勒的吼声穿透雨幕,“不能让浮岛撞向礁石区!”
凌晨四点,当最后一根钢缆固定完毕时,检测仪显示水稻区土壤盐度已升至18dS/m。萨米娅的笔记本被雨水泡烂,但她记得清楚:97%的秧苗死亡,剩下三株的根系呈现出异常的红色——这是野生稻的抗盐特征。
次日的晨光中,浮岛像受伤的巨兽般倾斜。
李墨飞召集紧急会议,展开被海水浸皱的设计图:“改用分体式锚链,每个模块独立配重。”他在图纸上画出蜂窝状结构,“渔民航道从这里穿过,留出50米净宽。”
卡西姆带人拆解受损模块时,发现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速度比预期快三倍。“用玻璃纤维筋替换,”李墨飞敲击着样品,“再加阴极保护系统。”
萨米娅在幸存稻苗的根系发现共生菌群。显微镜下,这些紫色菌丝正分泌有机酸中和盐分。“自然界的解决方案比我们聪明。”她将菌种样本寄往北京实验室,“如果能培养出耐盐菌剂……”
贾拉勒的渔船撞上浮岛时,藤壶碎屑像雪片般簌簌落下。
“这些渔网浸了二十年的海水,”他跺了跺甲板上板结的网团,几只小螃蟹从破洞里惊慌逃窜,“比你们那些橡胶疙瘩经撞。”工人们围过来扯动网绳,发黑的尼龙纤维里缠着贝壳碎片和海藻,腥咸的气味让实验室来的工程师直皱鼻子。
卡西姆抄起液压剪,渔网却在刀口下打滑。“见鬼,这些绳子被盐蚀得比钢丝还硬!”他抹着汗骂道。贾拉勒突然夺过剪刀,对着阳光找到某个角度,手腕一抖就切断了拇指粗的缆绳——那是三十年海上生涯练就的手艺,知道怎么顺着纤维纹理下刀。
“绞碎了填缝用,”老人抓起把碎网塞进钢架缝隙,“潮水会把藤壶卵带进来,三个月就能长成天然防撞层。”正在焊接的工人突然惊呼,他们发现被渔网包裹的钢梁在涨潮时不再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倒像是浪头拍打着老渔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