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污染区被中和剂净化时,磷虾群突然回游。
陈曦发现它们的排泄物成分发生突变——甲壳素含量提升3倍,能更高效吸附二氧化碳。无人机拍摄到震撼画面:硅藻群与磷虾在冰盖下形成共生旋涡,每秒沉降的碳量达到修复前的120%。
李墨飞的液氮罐在实验台上结出霜花,突变藻株样本在零下196℃的低温中呈现诡异的蓝绿色。他透过防护面罩观察培养舱,基因编辑后的硅藻细胞壁在电子显微镜下泛着金属光泽——这是CRISPR-Cas9技术嵌入的二氧化钛纳米层,能将光合作用效率提升至47%。
“应力分布均匀度达到92%。”陈曦的声音从隔壁监控室传来。地震仪波形图显示,新生冰盖的震动频率稳定在4.8Hz,与天然冰架的混沌频谱截然不同。李墨飞将手掌贴在实验室的防弹玻璃上,感受到聚乙烯醇改良冰晶的微观结构正通过共振传递能量——那些六边形晶格中掺杂的碳纳米管,像神经网络般调控着冰体应力。
突然,培养舱的辐射警报响起。突变藻株的叶绿体在超低温下仍在进行暗反应,释放出的β射线穿透了铅玻璃。李墨飞迅速启动磁约束装置,湛蓝色的等离子体将样本封入悬浮场——这是中科院为深空探测研发的技术,首次用于保存末日物种。
“极地开拓者号”破冰船的核反应堆发出垂死的嗡鸣。
当艾瑞克驾驶无人机抵近侦察时,船尾的药剂罐突然爆裂,紫红色的高锰酸盐溶液与放射性废水混合,在冰面上蚀刻出骷髅状图案。他操控机械臂抓取残留液样本,盖格计数器的指针直接撞到铀-238的极限刻度——这是核潜艇冷却剂的二次污染铁证。
“右满舵!全速撤离!”船长的吼声通过监听设备传来。破冰船的钛合金船艏在急转弯时刮擦冰架,迸射的火花点燃了泄漏的柴油。艾瑞克拍下这幕地狱般的景象:燃烧的油膜在铀污染冰面上流淌,黑烟中升起钚-239衰变特有的蓝色荧光。
陈曦的量子模型突然预警——破冰船排放的放射性废水正沿南极绕极流向东扩散,72小时后将抵达磷虾繁殖区。她启动紧急预案,三十架无人机从“雪龙3号”甲板升空,在污染带前方布设硫代硫酸钠中和屏障。
艾瑞克上传数据包时,南极夜空突然被极光撕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绿色的光幕并非来自太阳风,而是铀-238与大气氧原子碰撞产生的契伦科夫辐射。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