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站在冰碑前。
钛合金铭牌已经与冰层完全融合,表面结满霜花。佩德罗们的手机数据仍在持续涌入,形成每秒1.2TB的生态监测流。冰晶中的污染物光谱被转换为声波信号,通过次声波网络在南极全境循环播放。
艾瑞克的监测船切开浮冰时,声呐屏幕突然被银色光点淹没。
“每立方米12万只!”助手安娜的惊呼中带着颤音。水下摄像机传回的画面显示,磷虾群正以螺旋队列游动,它们的甲壳在铀-238污染区泛着幽蓝荧光。便携式质谱仪显示,每克虾壳含铀量达3.7μg——这是自然浓度的1700倍,却奇迹般地以碳酸铀酰形式稳定封存。
“它们在净化海洋。”李墨飞的声音从卫星电话传来。他正在冰穹C分析磷虾代谢路径,基因测序显示其甲壳素合成了新型配位键,“这些生物陶瓷能把放射性物质转化成惰性矿物。”
当艾瑞克将磷虾样本投入离心机时,铀沉积物在试管底部结晶成完美的正八面体——与冰碑的几何形态完全一致。南极的生态系统,正用数学语言书写救赎密码。
陈曦的量子计算机突然死机,纽约地铁倒计时永远定格在“3年7天”。
全息投影上的淹没模型开始逆运行:自由女神像基座的盐水以每天2cm的速度消退,华尔街地铁隧道的氯离子浓度曲线出现45°下折。她调出南极冰盖监测数据,自我修复速率达到每天1.3mm——恰好抵消了格陵兰冰盖的消融量。
“看这个!”李墨飞传来冰芯的偏振光显微照片。新生冰晶中包裹着北斗七星状的锇铱微粒,这些曾引发灾难的催化剂,此刻被六边形晶格锁死在几何囚笼里。冰碑的激光铭文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光谱,其中578nm的氮氧化物吸收峰已消失不见。
佩德罗的渔船拖着中和剂网驶过废弃油库时,手机突然震动。
他参与开发的海洋监测APP弹出警报:铀浓度在200米外异常升高。12艘渔船立即展开扇形阵列,无人机群向目标海域空投硫代硫酸钠胶囊。当手机屏幕显示“净化完成”时,纽约倒计时悄悄回跳了17小时——这是全球分布式计算网络实时更新的救赎量。
亚诺玛米长老雅伊拉在冰碑前举行仪式,桦树皮年鉴上的黑色油污正被新生苔藓吸收。她用智能纤维编织的绳索将年鉴绑在冰碑基座,每根纤维都内嵌着碳纳米管传感器。“现在,整个部落的手机都能读取冰盖数据。”卡瓦尼向联合国观察员展示监测网络,六大洲的实时修复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