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三秒钟。
南极十五个科考站的温度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她设置的异常值标红程序突然失效——所有数据都完美贴合预测曲线。但当她调取原始监测日志时,发现某国昭和站的原始记录被覆盖了七次,每次修正幅度精确控制在0.03℃以内。
“这是蒙特卡洛算法。”李墨飞凑近屏幕,鼻尖几乎贴上液晶面板,“用随机数模拟自然波动,但概率分布太均匀了。”他调出三十年南极气温变化的傅里叶变换图,正常数据该有的混沌波纹,在最近三个月变成了规整的正弦曲线。
陈曦撕下便签纸演算:“累计偏差0.3℃,足够让冰架稳定性模型误差扩大十倍。”她的圆珠笔尖戳破了纸张,墨迹在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日程表上晕染开来——七天后将表决南极资源开发协议。
艾瑞克用液氮喷枪切开冰芯样本时,防护面罩蒙上白霜。质谱仪显示,距今五年的冰层里锇铱合金浓度异常。这些直径50纳米的金属球体像微型太阳灶,在电子显微镜下反射着刺目光斑。
“比天然陨石成分精确三个数量级。”他对着视频会议里的李墨飞举起培养皿,“有人用亚轨道飞行器播撒了至少两吨这种催化剂。”
李墨飞正在拆解火箭末级残骸模型:“2019年9月12日,某国H-3火箭第三级在南极上空解体。”他调出NASA的太空垃圾追踪数据,“七百公斤碎片散落区与松岛冰川融蚀区重合度91%。”
陈曦突然插话:“看看这个。”她将航天器轨道参数导入海平面模型,“如果这些纳米颗粒持续吸热,六年后的纽约海平面上升值会从11厘米变成23厘米。”
艾瑞克的雪地摩托在冰穹A边缘熄火。
远处观测站的金属圆顶泛着冷光,某国科考队的旗帜在零下60℃的空气中冻成钢板。他打开热成像仪,三个橙色人影正在冰层钻孔,黄色标识的储液罐连接着注入管道。
“二氧化硅气凝胶。”艾瑞克用长焦镜头拍摄操作界面,德语菜单显示着"反照率增强工程"。这种多孔材料能反射90%的太阳辐射,在监测数据中伪造出冰层稳固的假象。
他突然趴下——热成像显示有人转向这个方位。冰面震颤传来,钻孔机的液压杆正在将气凝胶压入冰架基底。艾瑞克的计算器屏幕结霜,他哆嗦着算出关键数据:每平方米冰面反射率虚增0.4,足够让卫星误判冰层消融速度减缓37%。
李墨飞抓起实验室电话:“立刻核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