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残留物。
追踪项圈发出定位信号时,李墨飞正在调试无人机红外镜头。三只植入基因胶囊的北极熊幼崽在浮冰上翻滚,它们的掌垫接触冰面时,胶囊释放出促进海藻生长的活性酶。艾瑞克采集的冰样显示,幼崽活动区的冰层厚度增加了12厘米。
“看这个!”陈曦举起显微镜载玻片。从幼熊毛发提取的干细胞正在吞噬聚乙烯微粒,代谢产物是水和碳酸钙。卡西姆将实验数据刻入鲸骨,发现骨面导热系数与冰层增厚速率存在0.93的线性相关。
G-17的耳骨编码首次回传时,正值北极圈极昼。李墨飞将声呐信号转换为气候模型,发现数据流中夹杂着1940年的摩尔斯电码。艾瑞克在信号频谱中分离出鲸群社交音轨——幼鲸学习编码时产生的干扰波,恰好补齐了冻土汞含量的缺失数据。
卡西姆用鲸骨刀在控制台刻下解码公式,刀刃与金属摩擦产生的震动频率,将数据误差率从7%降至0.3%。陈曦突然抓起卫星电话:“南极站检测到相同编码,是二十年前失踪的蓝鲸种群!”
储能网超载警报在磁暴峰值时响起。李墨飞切断三号供电区时,冻土层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卡西姆的鲸骨占卜显示,东南区即将发生大规模甲烷喷发。五架无人机紧急升空,在喷发路径上投放基因胶囊。
冰胶囊接触甲烷气旋的瞬间,北极熊干细胞在富碳环境中疯狂分裂,形成直径三米的碳捕获菌毯。艾瑞克的热成像仪记录到,菌毯中心温度维持在-10℃,恰好是甲烷水合物的稳定阈值。
3年后的同一天,李墨飞站在重建的浮冰观测站。冰层监测仪显示,北极夏季冰盖面积恢复至1985年水平。望远镜里,当年植入基因胶囊的母熊正带领幼崽穿越冰原,掌印下的冰层厚度达到1.2米。
卡西姆用鲸骨刀剖开冰层,露出二十年前埋藏的干细胞胶囊。鲸骨纹路已在冰隙间生长成完整的因纽特星图,每道刻痕的阴影指向一座恢复生机的苔藓农场。艾瑞克将耳骨解码器浸入冰融水,播放出G-17种群的鸣叫——夹杂着人类未能破译的远古气候密码。
李墨飞跪在冰裂隙边缘,保温杯碎片在防寒手套里叮当作响。他用冰镐凿出半米深的冰穴,碎玻璃上的分形冰花在-45℃低温中持续生长。卡西姆递来混着鲸油的冻土填料,这是因纽特人安葬冰原开拓者的传统。当最后一片玻璃嵌入冰层时,两人同时听见冰芯样本柜传来晶体生长的脆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