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布式节点网络在暗网上线时,实时能源交易数据如利剑刺破了垄断企业的黑箱。
浮动植物园的验收仪式上,刘宇发现水质净化率被恶意篡改。他们安装在贫民区的原型机明明达到了92%的净化标准,市政报告却显示“不足50%”。追查发现,某环保组织收取了污水处理厂的政治献金。
更荒诞的闹剧发生在废物回收系统招标会。当AI垃圾分类装置现场将混装垃圾分拣出17类可回收物时,评委席上的清洁公司代表集体退场。“废物回收系统”这个机器的普及意味着他们价值30亿的人工分拣产业链将崩溃。
“把厨余转化率提高到120%。”刘宇在深夜修改参数。当系统显示能将废弃物转化为超量有机肥时,化肥公司的律师函已塞满邮箱。他们不得不在算法里埋设“季节限定模式”,让系统在冬季自动降低产出。
3D打印工厂本该是技术圣殿,此刻却沦为权力角斗场——
当“水上社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试运行时,质检系统突然报出百万缺陷品,追查发现是政府强制安装的监控芯片引发了电磁干扰。
“每平方厘米要有8个监控节点。”安全官员指着设计图微笑。这些纳米级传感器不仅会泄露技术机密,更使建筑成本飙升28%。李墨飞不得不在结构夹层设计电磁屏蔽通道,这让他想起儿时在防空洞偷读禁书的经历。
“水上社区”的成本控制,变成数字炼狱。当团队将模块化建筑成本压到每平米4800元时,建材税目表突然新增“水上建筑特别附加费”。财务总监哭着算出新成本:6327元。这个数字,正好卡在市政厅补贴门槛之上。
最终审议日的环形会场里,阳光透过智能玻璃在刘宇的答辩台上切割出光暗分界。他调出最新测试数据:“水上社区可在零下40℃至70℃环境运行,抗风等级17级,人均能耗仅为传统社区的……”
“刘总工是否考虑过社会成本?”议员打断刘宇的陈述,全息屏弹出精心剪辑的画面:码头工人抗议自动化、渔民控诉生态破坏、甚至有空拍图显示浮城投下的阴影影响了海带养殖。
对此,李墨飞立即启动反制程序进行对抗,会场穹顶突然投影出洪水中的贫民窟。AI旁白冷静陈述:“传统救灾方案每拯救一条生命需耗费83万元,而我们的成本是19万。”数字洪流冲垮了部分对“水上社区”的反对声浪。
当赵东浩准备展示专利原创证据时,主席台突然断电。这和三个月前实验室停电时是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