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营单位管过仓库。可当赵淑芬问他对出口报关、信用证结算这些流程了不了解时,他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羊城人才济济,但想找到一个既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简直难如登天。
千里之外的红星市,赵大刚却已经等不及了。
为了完成那张“军令状”,他几乎是红着眼睛,砍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招兵买马!
“红星服装厂(汇川联盟)高薪诚聘熟练缝纫女工!保底工资五十元,另有计件奖金,上不封顶!包一顿午饭!欢迎下岗纺织姐妹们前来报名!”
五十块的保底工资!
这个数字,在1988年的红星市,不亚于投下了一颗炸弹。市里效益最好的国营厂,正式工一个月也才七八十块。
消息一出,整个红星市都轰动了。
第二板斧:校企合作!
赵大刚亲自跑了一趟市里的技工学校,找到了校长,拍着胸脯承诺,愿意和学校建立一个服装专业的定向培养班。厂里出老师傅去讲课,学生毕业后,只要考核通过,直接进厂当正式工。
这对于正在为学生毕业分配问题发愁的技校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三板斧:技术革新!
赵大刚拿出账上几乎所有的利润,又咬牙从信用社贷了一笔款,凑够了一笔巨款,通过之前展会上的关系,从外地购入了两台全新的高速缝纫设备。
这三板斧砍下来,沉寂已久的红星市,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汇川”的资金链,也瞬间被拉到了断裂的边缘。
夜深了,赵大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他一个人坐在桌前,面前摊着一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各种支出。
工人的工资、买布料的钱、贷款的利息、新设备的货款……每一笔,都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烦躁地抓着自己的头发,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李娟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进来。
赵大刚抬头看了她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对着账本发愁。
李娟转身回了隔壁的休息室,过了一会儿,她又回来了,手里多了一个用干净手帕包裹得整整齐齐的小铁盒。
她将铁盒放在丈夫面前,轻轻打开。
里面,是一叠叠得整整齐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