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打印的金属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每当雪梅一号完成一次复杂计算,就会有一道光投射到罐子里,让算珠们闪闪发光。
“这是‘科技传承之光’,”秦雪梅指着罐子,“每颗算珠代表一种技术传承,从象牙到金属,从手动到量子,变的只是材质,不变的是把问题拆成小珠子的智慧。”
林晓芸突然抓起一把算珠抛向空中:“哇!像下算盘雨!你们说,要是把雪梅一号带到夏令营,让孩子们用算珠编程,会不会培养出新一代珠算超算少年?”
苏曼青点点头,眼里闪着光:“而且可以让多肉植物根据算珠拨动来开花,真正实现‘计算即艺术’。”
陆明远团队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一排特殊的时钟——每个时钟的表盘都是算盘造型,算珠随着时间流逝自动拨动,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与科技的传承。
桌上摆着的不是普通咖啡,而是装在试管里的“量子浓缩液”,旁边还有用算盘模具做的曲奇饼干,上面印着“1+1=3?”的问号,仿佛在挑战着人们对传统与创新的理解。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科技传承的千层蛋糕’,”陆明远敲了敲桌子,结果算盘时钟发出“噼啪”声,“第一层是老祖宗的智慧,第二层是我们这代人的创新,第三层……留给在座的各位天才补充。”
秦雪梅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个老式算盘教具,木头表面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这是我妈1980年代在香港教珠算时用的黑板算盘,你们看,这里有个缺口,是我小时候调皮用橡皮擦抠的。”
她轻轻拨动算珠,发出清脆的声响:“我妈那时候每天要教上百个孩子打算盘,有人问她:‘都有计算器了,还教这个干嘛?’她总是说:‘计算器能算出答案,但算不出解题的乐趣。就像煮面,电饭煲能煮出熟面条,但煮不出妈妈手擀面的温度。’”
屏幕上出现了秦雪梅母亲的照片,一位笑容温柔的女士站在黑板前,黑板上画着巨大的算盘:“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我妈带着学生用算盘拼出了紫荆花图案,每个花瓣都是一道数学题。她说:‘香港就像这算盘,珠子们各有位置,却能一起算出精彩的未来。’”
林晓芸突然举手:“雪梅姐,你妈有没有说过算盘和超算计算机的关系?”
“她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秦雪梅眼里闪着泪光,“她说:‘算珠拨动时,两边的珠子同时知道要怎么动,就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