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若有若无的笑,他竟是附和了众人的议论,只下一刻出现了转折:“只是这等万全之策,袁本初却是难以施行。”
“哦,何故?”荀攸微微俯身,做出倾听的姿态,幕府诸多谋臣,他最为见重的就是眼前的贾诩,而这一份见重,来自于荀攸的认知,他认为贾诩的智谋和他相比不分上下,或许还有所超出。
“年齿尔。”贾诩淡然的说出了三个字。
不用过多的言语,荀攸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他点了点头,目光放的飘远:“如贾君所言也,袁本初年齿日衰,非壮年之身,哪里等得了三五年,去执行缓攻中原的计策。”
“是以袁本初不顾河北征战数年,百姓疾苦,仓库无有积余,也要强行点起大军,挥师南下,意图一战而克中原,再图西行入关,席卷天下。”
言讫,荀攸和贾诩对上了一眼,二人眼中闪过有似遇上了知己时的快意,又有似碰到一位能够分庭抗礼的对手时的认同目光。
……
冀州,邺城。
袁绍立身于院落之中,时值盛夏,院落中草木繁盛,苍郁葱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况。
美景在前,袁绍却是无心观赏,他想起了一众文武对南下中原之事的意见。
于大军南下一事,幕府中有人认可,认为河北之甲兵倍于南军,符合兵法所云十倍围之,五倍攻之的金条玉律,应当早早发兵南下,以免曹操坐大。
当然,认可的意见不止一条,有人给出意见,以中原四战之地,曹操需要应付四方来敌,而河北只需专意一面,也就意味着曹操力量分散,河北力量集中,这是地利所在。
此外还有认同的意见,以河北在袁绍这名魏公的统治下,上下和睦,文武相协,内部极为安定,而反观曹操一方,天子和曹操貌合而心不和,朝堂上忠于汉室的臣子多有致书袁绍,请求袁绍早早发兵南下,将天子从曹操手中解救出来。
更不必提,袁氏四世三公,在汝颖之地门生故里极众,虽是袁绍还未发兵南下,但许都以南的地方,州郡官吏发来的投诚书信不知凡几,已经装了好几个大箱子了。
也即是地利和人和都握在了袁绍的手中,只待秋高气爽,南下中原,把握住天时,到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会齐,曹孟德那个阉宦子弟却是神仙难救。
念及此处,袁绍嘴角微微荡出一抹笑意,同时他的眉宇间浮现了一抹浅浅的忧色。
虽说他的部下大多认可南下,但不认可南下的意见也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