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商业推演模拟器”,将两种方案的关键参数输入系统。几分钟后,屏幕上跳出对比结果:新方案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效率提升37%,维护成本降低21%。
“所以,”林野合上笔记本,“我们可以尝试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前提下,分阶段进行优化。”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最终那位老员工点了点头,“行,那就按你说的办。”
林野知道,这种理念上的碰撞不可避免,但也正是团队成长的催化剂。他不是要打造一个永远和谐的乌托邦,而是一个能在冲突中不断进化的组织。
接下来的一周,项目节奏明显加快。新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带来了一些原本团队未曾考虑过的解决方案。比如周冉提出的“动态负载预测模型”,成功解决了服务器资源分配的问题;另一位前端工程师则优化了用户交互流程,使页面响应速度提升了将近一半。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某个深夜,林野收到一封来自产品部的邮件:“林总,新来的UI设计师和我们现有的设计风格严重不符,用户测试反馈也不理想,是否需要调整?”
他立刻召集相关人员开会。
“我不是说谁对谁错,”林野看着投影屏上的对比图,“只是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到底服务的是谁?是内部审美偏好,还是用户的实际体验?”
“当然是用户体验。”一位产品经理回答。
“那就对了。”林野指向新设计稿,“这套视觉语言更简洁现代,虽然和我们之前的风格不同,但用户调研显示接受度高达85%以上。我们要做的不是统一风格,而是找到最适合用户的表达方式。”
最终,设计团队决定保留新方案,并针对部分细节进行微调。
林野走出会议室,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阳发来的消息:
【李阳】
林总,有个事得跟你说下。刚才猎头那边传话过来,说有两家大厂已经开始关注咱们的动作了,甚至有人放出风声要挖走几个核心成员……
林野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嘴角微微上扬。
他回了个字:**“好。”**
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路已经走到了聚光灯下。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而是开始被人盯上的目标。
但这恰恰说明,他们做对了。
几天后,项目迎来了关键节点——上线前的最后一次压力测试。
本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