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乃是对真实地域的缩小描绘。地图上的比例尺,便表明了其缩放的程度。”
李华说道:“先生,我曾见地图上标有 1: 之类的字样,是否意味着图上 1 寸,实际为 寸?”
戴浩文点头:“正是如此。通过这比例尺,我们可算出两地在图上的距离所对应的实际距离。”
接下来,戴浩文让学子们亲自绘制一些简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
学子们纷纷动手,时而蹙眉思考,时而奋笔疾书。
戴浩文巡视其间,不时指点一二。
赵婷画完后,向戴浩文请教:“先生,我这缩放后的图形,总觉得有些不协调,不知何处有误。”
戴浩文仔细查看后说道:“你在缩放时,各部分比例需保持一致,否则便会显得怪异。”
待学子们都完成后,戴浩文将大家的作品展示出来,一一评点。
“王强此幅,缩放比例掌握得当,线条亦流畅。张明这幅,虽比例无误,但细节处还需雕琢。”
随后,戴浩文又提出新的问题:“若已知一物体放大后的尺寸与比例,如何反推其原尺寸?”
学子们再度陷入沉思,纷纷在纸上计算起来。
李华率先说道:“先生,只需将放大后的尺寸除以比例即可。”
戴浩文微笑着点头:“不错。那我们再深入一些。若要将一不规则物体按特定比例缩放,又当如何?”
这个问题让学子们感到有些棘手,大家开始相互讨论。
赵婷说道:“先生,可否将其分割为若干规则图形,分别缩放,再组合起来?”
戴浩文称赞道:“此想法甚妙。但需注意各部分衔接之处。”
课堂上,学子们的思维愈发活跃,各种新奇的想法不断涌现。
戴浩文见大家热情高涨,又道:“在工匠制作器物时,缩放之术亦常被运用。比如打造一尊铜像,先制作小样,再依比例放大铸造。”
张明好奇地问:“先生,那铸造时,材料的用量又如何计算?”
戴浩文耐心解答:“这便需根据物体的体积缩放来计算。体积的缩放比例乃是长度缩放比例的立方。”
说着,他在黑板上进行了详细的推导。
时光匆匆,一堂课即将结束。
戴浩文总结道:“今日所学的物体缩放,乃是实用之术,望大家课后多加练习,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缩放之例。”
课后,学子们三五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