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C大一间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
苏晓岚站在讲台前,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乌黑的长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
她指着高清投影幕布上放大的宋代瓷器裂纹图片,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
“……所以,金缮修复,不仅仅是修补器物上的裂痕,更是修复一段断裂的时间,一次破碎的记忆。
每一道金线,都是对遗憾的接纳,对残缺之美的升华……”
底下坐着的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
苏晓岚教授在文物修复界的权威地位,无人质疑。
下课铃响,苏晓岚收拾好东西,开车来到老城区她那个闹中取静的私人工作室——“拾遗斋”。
推开门,熟悉的松木、旧纸和淡淡溶剂的味道让她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
她刚给自己倒了杯水,工作室那部不对外公开的加密座机就响了起来。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经过多次跳转的虚拟号码。
苏晓岚微微皱眉,接起电话:“说。”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有些低沉、语速偏快、带着点电子杂音的男声,听起来年纪不大,但语气直接:“苏老板,你要查的那件‘西周青铜簋’的海外流转路径,有眉目了。”
“资料和中间经手人的匿名信息发你老地方邮箱了。
“尾款记得结清。另外…”
对方顿了顿,“…我手上有块刚‘出土’的残破玉璧,上面刻的鸟虫篆有点意思,但被泥沁得厉害。”
老规矩,请您帮我看看年代、真伪、大概值多少,最好能清楚文字。”
“东西放‘老地方’了,你方便时去取。”
说完,没等苏晓岚回应,电话就挂断了。
这就是陈博,苏晓岚的“影子”信息源和技术支持。
两人合作有几年了,从未见过面,或者说,苏晓岚从未见过陈博的真容,只知道他代号“百晓”,技术通天,门路极野,在古董黑市和灰色信息圈能量不小。
可能陈博这个名字信息也是假的。
苏晓岚对他的真实身份不感兴趣,她只在乎他能提供的精准信息和高效服务。
陈博对她亦然,看重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专业鉴定和修复能力。
这种纯粹基于利益交换和互信的“合作”,让双方都省去了很多麻烦。
苏晓岚走到角落一台不联网的专用电脑前,登录加密邮箱,果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