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可以通过金钱交易获得,这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选官制度,使得官场成为了有钱人和投机者的名利场。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被排挤在外,而平庸之辈甚至品行不端者却能凭借财富跻身官场,导致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国家治理陷入混乱。这一情节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权力与金钱相互勾结的丑恶现象。
作者通过第十三回这些情节,对封建社会的礼教、贵族和官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旨在揭示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和腐朽之处,让读者看到这个看似繁华的社会背后隐藏的危机和衰败的根源。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解放、社会公正的渴望,引发读者对封建社会本质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七、第十三回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叙事手法与结构安排
第十三回在叙事手法与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文学造诣,巧妙地吸引读者并有力推动故事发展。
在叙事顺序上,作者采用了时间与事件交织推进的方式。从贾琏送黛玉去扬州后王熙凤的日常起居写起,“凤姐从贾琏送黛玉到扬州去以后,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会儿,就胡乱睡了”,平静的生活场景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接着,以秦可卿托梦为转折点,进入核心情节。秦可卿在三更时分入梦,与王熙凤对话,警示家族命运并提出建议,自然流畅地引出秦可卿之死这一重大事件。随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贾珍的悲痛、葬礼的筹备与操办、贾蓉捐官等情节,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故事发展脉络,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节奏把控方面,作者张弛有度。开篇王熙凤的日常描述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平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贾府日常的生活气息。然而,秦可卿托梦情节的出现,节奏陡然加快。秦可卿言辞恳切,话语中透露出对贾府未来的深刻忧虑,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等警示,给人一种紧迫感,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秦可卿死后,葬礼的描写节奏进一步加快,各种人物纷纷登场,事务繁杂,场面宏大,如贾珍为葬礼的忙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紧张有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热闹而混乱的葬礼现场。但在这紧凑的节奏中,作者又不乏细腻的描写,如对贾珍悲痛之情的刻画,使节奏有张有弛,避免了一味的紧张或拖沓,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