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构建起来的,与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本质差异。如果盲目套用西方理论来指导中国国企改革,很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主义属性,陷入发展困境。因此,他大力提倡建立经济学的 “中国学派”。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实践,构建一套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经济奇迹并探索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郭松民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关注。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确保中国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保持独立的发展道路,不被西方经济理论所束缚。虽然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考与倡导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促使更多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进程。
四、舆论风暴眼:从 “郭跳跳” 到扞卫英雄烈士荣誉
2008 年 6 月,在凤凰卫视播出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郭松民因与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自己先跑的范美忠展开激烈辩论,而成为舆论焦点。在节目中,郭松民情绪激动,用 “无耻”“畜牲”“杂种” 等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严厉斥责,并中途愤怒离场。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郭松民被网友冠以 “郭跳跳”“郭道德” 等绰号,一时间成为舆论争议的中心。
从郭松民的角度来看,他的愤怒源于对基本道德底线的坚守。在他心中,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肩负着保护学生的神圣职责。在地震这样的生死关头,教师弃学生于不顾独自逃生,是对职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严重践踏。他无法容忍这种行为被美化甚至合理化,因此在节目中情绪失控,以激烈的言辞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然而,他的这种表达方式也遭到了部分人的批评,认为他在辩论中失去了理性,违反了辩论规则。这一事件,成为郭松民舆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社会对道德评判标准、言论表达边界以及公共辩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
此后,郭松民在扞卫英雄烈士荣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 年,《炎黄春秋》杂志发表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