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饱受质疑,被不少人视为“笨孩子”。他的英语老师常常摇头叹息,认为他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断言他未来难有大的出息。在升学的道路上,他也因为英语成绩的拖累,错失了一些原本可能的机会。
然而,在数理化的世界里,王兴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机械和电子的浓厚兴趣与超凡天赋。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利用家里的边角料,自制了遥控车、模型船和航模飞机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还自制了微型喷气发动机,在水泥地上磨零件,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对数理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常常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这种传统教育体系中成绩的巨大反差,凸显了创新天赋与传统评价标准之间的冲突。
2.家庭工坊里的创造之火
家庭教育在王兴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在王兴兴很小的时候,就送给他一把螺丝刀,鼓励他去拆装家里的电器。每次拆装完后,父亲还要求他提交一份《拆解报告》,详细记录拆解过程和自己的发现。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王兴兴的动手能力,还让他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父母对王兴兴的兴趣探索给予了绝对的包容。有一次,王兴兴为了在家研究自己的小发明,偷偷逃掉了补习班。父母发现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理解他对机械的热爱,默许了他的行为。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王兴兴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他的童年发明清单丰富多彩,风力小车、航模等都是他的杰作。在制作这些发明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种“破坏式创新”的教育理念,让王兴兴在探索中不断成长,为他日后在机器人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大学实验室的野蛮生长
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后,王兴兴在技术领域迎来了新的突破。他用仅仅200元,就“手搓”出了一个14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这个双足机器人的诞生,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技术水平,也初步形成了他低成本研发的模式雏形。
此外,他还研发了力反馈手套,并获得了首个专利。这一成果的取得,让他在学校里声名鹊起,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机器人领域探索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