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了社会责任和担当。
早期的公益实践对孩子特权思维的消解作用显着。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孩子们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平等,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3.规则建立与身份祛魅
在孩子的教育中,郭晶晶非常注重规则的建立。她定下“作业未完成不见爷爷”的规矩,严格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这一纪律的坚守,体现了她对孩子自律培养的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律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郭晶晶通过建立规则,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律的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选择上,郭晶晶和霍启刚选择让孩子就读公立学校。这背后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成长,避免他们产生“阶层特权”意识。
公立学校有着丰富的学生群体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孩子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破除“阶层特权”意识,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郭晶晶通过规则建立和学校选择,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健康、平等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摆脱身份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
五、第四章 公益星火的传递者:慈善路径与社会责任
1.低调行善的伦理自觉
郭晶晶在慈善领域秉持着低调行善的原则,西藏日喀则7000万捐款事件便是典型例证。她选择“不留名”的方式默默付出,这种行为背后是她反作秀的慈善观。在她看来,慈善是纯粹的给予,不应掺杂功利和炒作。
除了此次大额捐款,郭晶晶历年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也持续进行捐款。她的善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长期的付出,体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本能回馈”是郭晶晶慈善行为的真实写照。她将回馈社会视为一种本能,源于她对社会的感恩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责任认知,让她在慈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
2.体育公益的跨界赋能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郭晶晶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为体育公益事业赋能。她通过组织跳水表演等活动进行筹款,利用自己的冠军光环吸引公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