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的文化内涵。
二、盘古神话的历史渊源
1.古籍记载梳理
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徐整所着的《三五历纪》中,描述了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混沌中沉睡一万八千年后醒来,他拔下牙齿化作斧头,劈开混沌,分开天地,开启了宇宙的序幕,这一记载为盘古神话奠定了基础框架。
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进一步丰富了盘古神话。书中不仅提及盘古开辟天地,还详细记载了盘古死后身体化为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万物的情节,使盘古神话更加完整和丰满,展现出古人对世界万物起源的独特想象。
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对盘古的认知又有了新变化。此时,盘古被当做一位得道成仙的真人,同时也是开创天地的人,这一转变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盘古形象的进一步神化与升华。
在后世的道家书籍中,如《历代神仙通鉴》《真众仙记》等,盘古被尊为开天辟地之神,并按照道家的神仙谱系称为盘古真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这些记载将盘古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赋予其更高的神格地位,反映了道家思想对盘古神话的吸收与融合。
此外,不同古籍对盘古形象的描绘也有所差异。《五运历年记》描绘盘古为世间首个人形之神,拥有四肢、五体及头发与胡须;《述异记》则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盘古的化身,其头为四岳,双目为日月,毛发为草木等。这些不同的记载从多个角度丰富了盘古神话的内容,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理解与诠释。
从三国到后世各朝代,古籍对盘古神话的记载不断丰富和演变。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古人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奇妙想象。
2.起源地的争议
关于盘古神话的起源地,“南方说”与“中原说”各执一词。
“南方说”的支持者认为,盘古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联系紧密。盘瓠传说在《后汉书》中早有记载,盘瓠有南方“蛮夷之祖”的称号,在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神话中广泛流传,形成祭祀盘王(盘瓠)的传统。有观点提出,徐整在创作《三五历记》时,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的传说,结合先秦时的混沌说和阴阳说,塑造出盘古这位创世神。此外,南方多地留存与盘古相关的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