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层面,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助力当代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七、古籍中的女娲记载
1.重要古籍记载梳理
众多古籍对女娲的记载,为后人勾勒出这位神话人物在古人认知中的轮廓,成为研究女娲文化的重要线索。
东汉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对“娲”字解释为“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 。短短数字,高度概括女娲在古人心中作为神圣女性,拥有化育万物能力的崇高地位,体现当时人们对女娲创世神身份的基本认知。
战国时期的《楚辞·天问》,屈原以独特的天问体对诸多神话传说提出疑问,其中涉及女娲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屈原在思考女娲创造人类身体,那又是谁创造了女娲。此问从侧面反映出女娲造人传说在当时流传广泛,且引发文人深入思考人类起源与神话人物关系等哲学问题。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典籍,虽未直接系统叙述女娲事迹,但部分记载与之相关。《大荒西经》提到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晋代郭璞注解称,女娲身体变化成十位神人。这一记载充满奇幻色彩,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对女娲创世神话的独特想象,暗示女娲与世间万物化生存在某种神秘联系。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对女娲事迹记载更为详细。《览冥训》中描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天地塌陷后灾难景象,以及女娲挺身而出,历经艰难炼石补天、断鳌足撑天、杀黑龙、积芦灰止水等一系列拯救人类的壮举,塑造出女娲勇敢、智慧且具有担当的救世者形象。
这些古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记载女娲相关内容。或聚焦其神圣身份,或探讨神话逻辑,或详述具体功绩。它们不仅是文字记录,更承载古人对世界起源、人类发展的思考与想象。这些记载相互印证又各有侧重,为后人研究女娲文化提供丰富素材,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探远古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与信仰体系,感受女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2.古籍记载的价值与影响
古籍中关于女娲的记载,犹如一把珍贵的钥匙,为我们打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