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骑兵的运用也显得有些生硬,未能充分发挥其机动优势。"
一位年轻的讲武堂毕业生马世龙大胆地站出来:"陛下明察秋毫!臣也发现了这些问题。臣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兵种之间缺乏足够的联合训练。步兵、炮兵、骑兵各自训练时都很出色,但合在一起时,却不知道如何配合。"
一位老将皱眉道:"年轻人,说话要谨慎些。我军自古以来就是步兵为主,骑兵和炮兵为辅,何来什么'配合'一说?"
马世龙不卑不亢地回应:"老将军教训得是。但臣在讲武堂学习时,研读了大量西方兵书,发现他们非常重视兵种协同。在现代战场上,单一兵种难以取胜,只有多兵种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战力。"
老将正要反驳,崇祯抬手制止了他:"马爱卿说得有理。现代战场已经不同于以往,特别是面对后金这样的强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作战方式。"
老将只好低头称是:"臣谨遵圣谕。"
崇祯又问:"那么,如何改进兵种协同呢?"
马世龙思考片刻,回答:"臣以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制定详细的兵种协同作战条例,明确各兵种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职责和配合方式;第二,增加联合训练的频次,让各兵种指挥官熟悉彼此的作战特点和需求;第三,在讲武堂增设'兵种协同'课程,从理论上强化这一概念。"
崇祯连连点头:"好!这三点建议都很实用。传朕旨意,即日起实施马爱卿的建议,加强各兵种协同训练。"
"臣等遵旨!"众将齐声应道。
崇祯又转向总兵官:"除了兵种协同外,朕还有一个疑问。我军骑兵一直是短板,面对后金骑兵时常处于劣势。有何良策可以改进?"
总兵官拱手道:"回陛下,臣认为,我军骑兵虽然在数量和传统上不如后金,但可以在装备和战术上寻求突破。比如,为骑兵配备轻型火枪,增强其远程打击能力;或者组建'龙骑兵',即能骑马机动,也能下马作战的兵种,以灵活应对不同战场环境。"
"龙骑兵?"崇祯来了兴趣,"这是西方的兵种吧?"
"正是,陛下。"马世龙补充道,"西方的龙骑兵介于传统骑兵和步兵之间,他们骑马行军,提高机动性,但主要是下马作战,使用火枪和短刀。这种兵种特别适合我们,因为我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精通马术的传统骑兵。"
崇祯思考片刻,决定道:"好!朕准许你们组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