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卿,你可以在更多的军工生产中推广这种方式吗?"
"当然可以,陛下!"宋应星信心满满地说,"臣已经在火炮、弹药、甚至船舶建造中尝试推广这种方式,效果都很好。不过,这需要更多的熟练工人和更规范的管理。"
崇祯思考片刻,决定道:"传朕旨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有手艺的工匠,优厚待遇,免除徭役,专门为军械总局服务!同时,拨款建立更多的军工厂,扩大生产规模!"
"臣遵旨!"宋应星激动地叩首。
崇祯又问:"除了军工,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在民用领域有什么应用吗?"
宋应星回答:"回陛下,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如丝绸、瓷器、印刷等。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憧憬:"如果我大明的所有工匠作坊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么产量将会有多大的提升?国力又将有多大的增强?"
宋应星也陷入了遐想:"那将是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陛下!我大明的国力将会翻倍、数倍地增长!"
崇祯深吸一口气,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宋爱卿,朕希望你不仅在军工领域推广这种方式,也要在民用领域进行尝试和推广。朕相信,这将为我大明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臣遵旨!"宋应星坚定地回答,"臣一定不负陛下重托,为大明的科技进步和国力增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江南龙江船厂内,数百名工匠正在一艘巨大的船体周围忙碌着。这艘船的龙骨长达三十余米,是传统中国战船的两倍多。
船厂总管正在向几位前来视察的兵部尚书王洽介绍:"这就是我们正在建造的'靖海级'战舰的第一艘,暂命名为'定远'号。它融合了西方盖伦船的坚固船体和多层甲板,以及中国福船的灵活操控和适应性。"
王洽问道:"它的武装情况如何?"
总管自豪地回答:"它将搭载三十六门火炮,其中包括十二门重型'震海炮',可以发射重达五十斤的实心弹丸,威力惊人!此外,还有二十四门中小型火炮,用于近距离作战和防御。"
随行的官员惊叹道:"这简直是一座移动的堡垒啊!它的航行性能如何?"
"非常出色!"总管信心满满地说,"根据我们的计算和小型模型的测试,它不仅能够抵御风浪,还能在逆风条件下航行,这是传统中国战船所不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