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一册,我亲自教你如何种植!"
三个月后,王福家的那半亩薄地上,绿油油的红薯藤蔓铺满了整个地块,生机勃勃。而周围的传统农作物却因为持续的旱情,大多已经枯黄。
"王老汉,你这地里种的是什么?怎么还这么绿?"邻居李二好奇地问道。
王福神秘地笑了笑:"这就是官府推广的红薯,你瞧,旱成这样了,它还长得这么好!"
"真的假的?"李二半信半疑,"赵老爷不是说这东西会得怪病吗?"
"哎,那都是吓唬人的!"王福压低声音道,"我偷偷挖了一个尝尝,又甜又香,比红薯还好吃!"
这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越来越多的村民偷偷来到王福的地里,看这神奇的作物。
又过了两个月,王福家的红薯迎来了丰收。当他把一筐筐硕大的红薯搬回家时,全村人都惊呆了。
"天啊,这么多!"
"这半亩地产了多少?"
"足有三百多斤呢!是普通粮食的三四倍啊!"
当晚,王福家难得地飘出了饭香。他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红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爹,这红薯真好吃!"王福的小孙子咧着嘴笑道。
"是啊,"王福老泪纵横,"咱家这辈子,第一次不用担心挨饿了!"
这一幕,在大明各地不断上演。虽然阻力重重,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开明官员的辖区,红薯、土豆等新作物开始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产量优势。
京城,皇宫。
"陛下,这是河北保定府送来的奏报,说是当地试种的红薯大获丰收,亩产竟达八百斤!"徐光祚兴奋地将奏折呈给崇祯。
崇祯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这正是朕所期待的!"
"不仅是保定,"徐光祚继续道,"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类似的好消息传来。虽然阻力不小,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那些反对的声音呢?"崇祯问道。
徐光祚叹了口气:"还是不少。有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有的士绅地主暗中作梗,甚至还有人散布谣言说吃红薯会得怪病,是'夷狄之食',有伤风化。"
"哼,这些守旧之徒!"崇祯冷哼一声,"朕倒要看看,等红薯、土豆的好处真正显现出来,他们还如何反对!"
"陛下,老臣有个建议。"徐光祚思索片刻道,"不如将这些成功案例编印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