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猜,都是有严格的师徒传承关系的。而净土法门理论传承,相对就比较松散。当然,这也正说明了净土法门的普及、易行。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没有自己的规矩、教理、理论构架,其实是有的。中国的净土宗,自南北朝伊始,至隋唐时代,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净土教法,其教义理论一直传承到唐末五代时期。
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三武一宗法难”,佛教屡次经历灭顶之灾,几至覆灭。唐末时期,唐武宗灭佛,是为“会昌法难”。因经历此法难,加之唐末到五代时期战乱频繁时局混乱,当时几位祖师大德的着作原作在中国失传。故而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在中原大地上不为人知晓。
然后,佛教各大宗派的大德都觉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最终纷纷弘传净土法门。于是不管佛家哪个宗派,最终形成了“万法归净土”的局面,诸宗大德皆以本门修行理论为宗旨,最终倡导行归净土。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净土法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法门的教义变得非常的博杂。其掺有禅宗的思想,掺有天台宗的思想,掺有华严宗等等……不一而足。故而现今净土修行子弟接触到的净土理念,一般都比较 纷繁,经常有“教宗天台,行归净士”。“理宗华严,行归净土”,“教宗般若,行归净土”等百家争鸣的情况。
何至于此呢?因为善导大师一脉的理论传承,在唐末的“会昌法难”中失传,后世净业行人无缘学习到善导思想。因之,后人对一代净土教法的判教、认识,失去了净土宗“楷定古今”的理论依据,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立场。所以在为净土法门判教之时,理论只能站在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的理论之上。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们也觉得天台的教观,华严的理事无碍观,过于深奥,根器不够的修行人无法当生了脱生死,无法尽快成就。最后还是要通过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借助弥陀他力来完成即生成就。
如此绕了一个大弯过来,解门与行门不一致,指导理论也不纯粹,导致这些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各宗各派的解释义理都隐含在其中。
但是善导大师不一样,他自己本身就是楷定古今之人,所以他的理论、他的净土思想亦是最纯粹、最完备、最彻底和最究竟的。他是完完全全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一切众生的立场上,以净土教理去理解净土法门,以净土教义去解释净土法门。他的净土思想只有净土思想,没有渗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