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 章:税银核校(至元二十八年冬?三虎司账房)
三虎司账房的暖帐用双层驼毛毡搭建,帐顶悬着铜制炭盆,火星溅在炭灰里噼啪作响。汉人书吏们围坐长案,算盘珠碰撞声此起彼伏,案上的桑皮纸账册按 “汉地、草原、商路” 分类堆叠,每册封面盖着镇南司的朱红方印。账房主管王恪身着青布公服,袖口磨出毛边,正用朱笔在《冬税总账》上勾画:“汉地粮银折色五千两,” 笔尖悬在纸面三毫米处,这是他三十年核账养成的精准习惯。
帐角的铜壶滴漏每刻钟滴答六十次,与算盘声形成奇妙节奏。两名学徒正用松烟墨研墨,墨条在砚台顺时针研磨三十圈,确保浓度适中 —— 这是按《三司文书规范》“墨需研匀,字不褪色” 的要求操作。王恪抬头望向帐门,耶律铸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他立即将账册按顺序排好,边角对齐案沿,“核校需三人同审,” 他对学徒低语,这是防舞弊的铁律。
王恪展开汉地账册,每页记录着各州县的粮银折色:“大都路粮三千石,折银两千两;上都路粮两千石,折银一千五百两……” 他用象牙尺压住账目,逐行核对,“十税一的比例不能错,” 去年有书吏误将 “十税一” 算成 “九税一”,被罚俸三月。算盘声突然停住,一名书吏举手:“保定路的折色银多记五十两,” 王恪立即复核,果然发现小数点错位,当即用红笔涂改,旁注 “笔误,已更正”。
粮银折算需参照《至元宝钞比价》:“每石粮折银一两二钱,” 遇丰年可酌情下调,今年冬雪大,按 “一两三钱” 折算。王恪取出镇南司的 “粮银对比表”,将各县数据与去年同期比对,波动超过一成的用黄笔标注,“需附说明,” 他对书吏道,天灾或丰年都要记录原因,这是账册的 “自证清白” 之道。
镇北司的蒙古文账册用八思巴文书写,摊在另张案上,帖木儿千户的亲随正逐行念诵:“术赤系千户献马三百匹,十抽一得三十匹,” 每匹马按 “上等马银二十两,中等十五两” 折算。王恪对照汉文译本,手指点在 “三十匹中等马” 处:“三十乘十五,应是四百五十两,” 账册上写四百四十两,差十两。亲随立即解释:“有匹马瘸腿,按半价算,” 王恪点头,在旁注 “残马一匹,折银七两五钱”,确保账实相符。
马税核校的关键是 “毛色核验”,账册附《马匹毛色图》,青马、白马、黑马的折算价不同。帖木儿千户的印章盖在 “马税足额” 栏,印泥暗红,含铁矿粉 ——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