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肃清叛军,“每日辰时出发,酉时宿驿,” 行程精确到时辰,驿站需每日向斡耳朵报平安。
也速该望着驿卒策马远去,雪地上的马蹄印延伸向天际,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萧虎走来道:“书信是桥,” 能否通车还看对方,“你已尽人事,” 余下看天意。这话让也速该稍安,他回到帐中,将拓印副本压在《论语》下,仿佛这样能让文字更有力量。
三日后,察合台汗庭的回信经驿站传回,信封盖着汗庭狼纹印,却无火漆 —— 显是仓促回复。也速该颤抖着拆信,父汗的蒙古文笔迹潦草:“炮阵威力已知,” 但斥责他 “被教化变软骨,” 未提退兵,只命 “刺探炮阵换防时间”。也速该的心沉下去,将信呈给萧虎时,声音带着失望:“父汗仍存侥幸。”
萧虎却不意外,在信上批:“初次劝降难立效,” 但种子已播下。他命人将信存入密档,“这是察合台汗的真实态度,” 需调整防务应对。同时对也速该道:“你只需再传一书,” 附炮阵操练视频(影戏术记录),“让他知顽抗必亡,” 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父汗的拒绝未让也速该退回抵触,反而促使他更深入学习儒学。他向王敬请教 “以德服人”,对比部族的 “以力服人”,渐渐理解:“炮是力,税是德,” 两者缺一不可。抄《论语》时,他不再机械临摹,而是在 “为政以德” 旁注:“炮护德政,德政养炮,” 这是融合草原思维的独特领悟。
萧虎偶尔与他夜谈,不再只谈炮阵,而是讲中原 “文治武功” 的平衡:“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 亦有桑弘羊理财,“缺一不可长治久安。” 这些对话让也速该的归心从策略选择深化为思想认同,《质子言行册》记录:“至元二十八年三月中,质子论政渐合儒道,” 显见感化成效。
《元史?外夷传》“察合台质子款附” 条记载:“至元二十八年春,察合台汗幼子也速该在斡耳朵传劝降书,附炮阵图,陈战和利弊,” 虽未即时成功,“然质子款附之心已显,为后日和谈张本。” 镇南司将其书信拓本与炮阵图同存,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文献。
质子帐的夜灯比往日明亮,也速该在《论语》译本上写下最后批注:“和非畏战,乃知战之害。” 帐外的炮阵操练声已不再刺耳,反而成了他心中 “威养并举” 的背景音。这场从抵触到归心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元代多域治理中 “文治感化” 策略的生动实践 —— 用思想的力量,为边疆和平铺就比炮阵更坚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