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无数次战败中总结的铁律。
富户巴图牵着最壮的栗色马上前,马鬃修剪整齐,铜铃项圈作响。“你户百马,” 帖木儿按《户等册》记录,“需抽三匹,” 均选三岁公马。巴图虽不舍,但见帖木儿在《抽马册》注明 “优马补偿加半”,便点头应许 —— 他知道,与镇北司处好关系,来年草场分配更有利。帖木儿特意选了两匹母马,“留着还能产驹,” 这是对富户的适度妥协。
轮到中户赤老温,他家五十匹马,抽二匹。帖木儿选了一匹公马一匹母马,“公马入军,母马留种,” 补偿粟米四斗。赤老温摸着马脖子不舍,却见贫户阿勒坛只抽两匹,且都是公马,“为何厚此薄彼?” 帖木儿出示《户等抽马细则》:“贫户留母马保繁衍,” 富户多缴无妨,这是萧虎定的 “均负担” 原则,防止贫户破产。
帖木儿命百户给阿勒坛发补偿:粟米三斗装在麻布袋,袋角缝着羊毛标签,写 “阿勒坛户”;盐引一张,可到驿站换盐两斤。“这粟米够吃十日,” 阿勒坛的妻子接过袋子,盐引更是珍贵 —— 草原缺盐,往年换盐需用一匹好马,“比乃马真后时只抽不补强百倍。” 帖木儿补充:“若马在军中立功,” 来年可领 “军功赏马”,这是额外激励。
补偿按 “抽一补三” 标准:每抽一马发粟三斗、盐引半张,优马加发羊毛半斤。巴图抽三马,领粟九斗、盐引一张半,他当场将盐引转给盐商换了茶叶,“这补偿实在,” 他对其他富户道,“比藏马逃抽划算。” 补偿物资堆旁的监督官记录发放明细,确保 “抽多少补多少”,无克扣现象。
宗正府校准官每月来牧地验秤,今日恰好撞见帖木儿抽马。校准官用标准砝码测试牛角秤,秤杆平准,误差不超一两,“合格,” 他在《校准册》上盖印,“若秤不准,” 抽马斤两偏差会引发纠纷。帖木儿记得乃马真后时期,有税吏用大秤抽马,明明三十斤马称出三十五斤,“如今校准制断了这条路,” 他对校准官道,工具公正是制度公正的根基。
校准后的牛角秤挂在显眼处,牧民可随时查验。贫户阿勒坛亲自称了自己的马,“三十一斤,” 与帖木儿记录一致,便不再质疑。校准官还检查了蹄质尺和牙口镜,确保无磨损变形,“这些工具是抽马的规矩秤,” 半点马虎不得,这是从《度量衡则例》学来的规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起初,牧户们聚在远处观望,见阿勒坛这样的贫户只抽两匹弱马,还得补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